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卫星去哪儿了?问问神秘“牧星人”!
2017年09月08日 15:43:09 来源:中国青年网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神舟十一号搜索回收任务演练现场

  天路迢迢,星河漫漫。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让一颗颗被送上太空的卫星,能够在轨运行;哪怕偶尔偏离,也能“迷途知返”;一旦发生故障,还能得到及时抢救?

  又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能一次次精准预测返回舱降落地点,为数万公里的路程护航,成功带着宇航英雄平安踏上回家路?

  这种力量,来自于庞大的航天测控网。航天测控的岗位上,没有火箭发射时大地震颤、烈焰奔腾的壮观场面,有的只是数据堆里默默无闻的工作。

  今年6月,我国首次覆盖南海海域的国产直播卫星“中星9A”,因火箭异常,被遗落在了距地面1.6万公里的太空中,牵动国人的心。但是很快,中国航天便在全球公众面前上演了一场“反转剧”:“中星9A”靠自带的燃料在太空中“徒步”行进,竟在16天后,成功抵达预定轨道!

  “中星9A”之所以能够“自救”,正是在一群神秘太空“牧星人”的指挥控制下,它才得以爬到预定轨位。

  主导此次营救的“中国卫星大本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航天器测控与管理中心,在这里,曾成功抢救过10余颗重大故障卫星,在这里工作的航天人被形象地称为“牧星人”。

  2017年时值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建立50周年。一代代“牧星人”就是在这里赓续奋斗,将一面面五星红旗插上寰宇九天!

  红旗飘飘:“茫茫太空要有中国一席之地”

  我国的航天测控事业,是伴随“东方红一号”的发射组建起来的。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和前苏联相继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中国是火箭的故乡,自古以来就有“飞天”的梦想,茫茫太空岂能没有中国一席之地?面对外部强权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

  立志“茫茫太空要有中国一席之地,一定要让中国人在太空也拥有自己的眼睛”,中国航天测控开始了“小米加步枪”的艰难岁月。

  1968年1月,一支100余人的队伍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悄然东进,在秦岭山麓深处一个叫桥南的小镇扎下根来。这就是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首批创业者,也正是他们,建立起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雏形。

  50张桌子、30把椅子就是他们当时的全部家当。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要建设如此尖端复杂的卫星地面观测系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许多同志甚至连计算机是什么模样都没见过,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在秦岭脚下一所破旧学校的几间教室里,老一辈测控人白天搞建设、晚上抓攻关,昏暗的油灯下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粗糙的木桌上堆满了演算的图纸……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横空出世,一举成功发射,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技术!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鼓荡起一个饱经苦难民族的自信!

  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止。从“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太空,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巡天归来;从“神舟”飞船载人问天,到“嫦娥”“玉兔”万里探月;从“北斗”系列导航卫星组网运行,到交会对接组建空间实验室……如今,仅2016年,中国航天便发射火箭22次,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一。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100%的成功率,完成全部发射测控任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活动测控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群“星”闪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这首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创作的《祖国不会忘记》。跟着这首曲子一同传唱的,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姚金凤,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测控站的第一批科技工作者。这个来自天府之国的女大学生,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前,随着丈夫李荣发一起来到了戈壁滩。这对学计算机的夫妻,经历了睡地窝子、喝雪水、吃苜蓿菜的艰苦生活,又双双日夜奋战在机房。

  那时,姚金凤怀孕已到临产期,连走路都摇摇摆摆。大家怕她吃不消,不让她进机房,想不到这个平时文文静静的女大学生却固执地对担任分队长的丈夫说:“就是把孩子生在机房,也别想让我回去!”说完抱起被子也进了机房。卫星发射一周后,姚金凤生下了孩子,夫妻俩给孩子取的名字,就叫“星星”。

  星星,能指引方向,又寓意着希望。大漠戈壁,年轻的坚守,有别样的浪漫,却从不彷徨。

  △老一辈航天测控人在机房工作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活动测控回收部,还有一支“现代大篷车队”。他们常年在外执行任务,离妻别子,风餐露宿,乘专列,驾轮渡,住帐篷,走南闯北,四海为家。每次执行任务少则数月,长则一两年。

  2013年7月,中心第二活动站圆满完成神舟十号任务,终于要返回单位所在地陕西渭南。此时,通信队队长张斌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家了。

  父母听说儿子坐的火车途经家乡,说什么也要见儿子一面。但列车中途是不停车的,于是,张斌和父母约定在火车经过路口时透过车窗互相看一眼。那天,由于列车晚点,张斌的父母一直等了6个多小时。

  晚上11点多,他乘坐的列车终于来了。为了能让儿子看见自己,父母让家人把车灯双闪打开,而另一边,为了父母能看见儿子,活动站领导和张斌的同事们拼命对着车窗外齐声高喊:“爸爸!妈妈!爸爸!妈妈……”

  终于见到了,张斌和同事满足地笑了。笑着笑着,哭了……

  “宁可牺牲个人,绝不辜负国家”,这是青春对祖国航天事业最庄严的承诺!

  △2017年4月20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正在执行天舟一号发射测控任务现场

  2017年5月,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一则喜讯:在有着“航天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第九届“国际空间轨道设计大赛”中,中心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队从来自世界各地的69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荣获季军。

  中心此次选派的沈红新、黄岸毅、李昭、张天骄4名代表,都是“80后”科技骨干,平均年龄只有29岁。

  像这样的中青年创新科技人才团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有30余个。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刻苦攻关,终日与浩如烟海的数据、纷繁复杂的程序打交道,身在斗室却能经纬苍穹,引领着万里高空中的“中国星”安全稳定运行。

  一代代“牧星人”干着惊天动地事,却一直做着隐姓埋名人。筑梦九天多峥嵘,身许国家何惧难?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正是这种精神追求照亮了“牧星人”航天强国梦的漫漫征途,让广袤的星空因为一颗又一颗“中国星”而更加绚丽!

  巡天遥看一千河,凯歌高奏响太空!仰望星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文中图片均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供图)


标签: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演练;太空;牧星人;航天测控;中国航天 责任编辑:汪江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