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西安6月30日电(记者 张哲浩 见习记者 张亚雄)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对外公布了该院考古工作的最新进展:研究人员在疑似秦始皇祖母夏太后大墓的陪葬坑中发现了已灭绝的长臂猿新属种——“帝国君子长臂猿”。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英国动物学会等机构自2011年开始,对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原战国秦陵园大墓(有研究认为该陵园墓主是秦始皇祖母夏太后)陪葬坑K12出土的长臂猿骨骼进行了研究。通过形态观测、3D建模、16处标志点的测量确认,发现该长臂猿不同于现存的长臂猿属和已经灭绝的第四纪长臂猿属。
长臂猿出土于秦陵园大墓东南位置的K12陪葬坑,该坑呈长条状,是名副其实的“珍禽异兽”坑,约长14米,宽2.5米,深3.7米,北段陪葬的是“珍禽”,南段陪葬的是“异兽”,“异兽”从南到北依次是猞猁、豹、两只黑熊、1只绵羊及在东侧存留的长臂猿残头骨、下颌骨和前肢骨。这可能说明当时皇家的苑囿里有各种珍禽异兽,满足其观奇。而小长臂猿“又小又可爱,毛茸茸的”,是“异兽”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墓中发现的长臂猿充分显示了人类对该物种的灭绝产生了影响。
据悉,长臂猿在墓葬的陪葬坑中出现尚属首次。长臂猿习惯栖息在森林中,它们的骨骼往往迅速分解,因此,不论在哪里找到如此古老的长臂猿遗骸,都是极其罕见的。此前我国发现的长臂猿化石和骨骼很少,且多为零星的牙齿和碎骨,给属种的鉴定带来很大困难。此次发现的长臂猿除残头骨外,还有一些不完整的上肢骨,为属种的鉴定提供了较好的第一手资料。
与现存的长臂猿相比,新发现的“帝国君子长臂猿”有着相对较扁平且较小的面部。对其测量数据也和现在已知的四个长臂猿属(长臂猿属、白眉长臂猿属、黑冠长臂猿属和合趾猿属)没有聚合。通过3D数字扫描并将其形状与亚洲数百个长臂猿科动物及德国与英国收藏的标本进行比较,研究人员认为:其特征十分突出,与其他属种明显不一样,据此分析其应属于一个新的属种。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帝国君子长臂猿”,这一新属种的命名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
古人对长臂猿并不陌生。晋代古籍《抱朴子》中有“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的记载。研究人员因长臂猿骨骼出土于秦帝国始皇祖母陵园,故将其命名为“帝国君子长臂猿”,即“君子属”“帝国种”,既富有象征意义,又体现了时代特征。
此外,诗仙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证明长江两岸的森林曾经是长臂猿的栖息地。北宋画家易元吉善于画长臂猿,栩栩如生。据长臂猿研究专家、中山大学教授范朋飞考证,易元吉所画长臂猿和已知的现生任何长臂猿都明显不同,这意味着画中的物种可能也灭绝了。据介绍,中国曾经分布有6种长臂猿,但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已经在中国灭绝,海南长臂猿和东黑冠长臂猿的数量不足30只,天行长臂猿不足150只,而数量最多的西黑冠长臂猿也仅有1000~1300只。“帝国君子长臂猿”在近现代为人所知晓前就已经灭绝,只给后人留下了一副骨骼面孔及一些前肢骨。今天我们只能在古人的画作和骨骼遗存中一窥已灭绝长臂猿的面貌。
此次发现证实长臂猿分布区的退缩速度非常快,种群的灭绝速度超出了此前人们的预期;也说明长臂猿种类分化的多样性,显示出它在环境中的脆弱处境。汉学家高罗佩在《长臂猿考》中提到,一直至公元10世纪,长安附近都有人捕捉长臂猿。从长臂猿在陕西的分布历史和文献记载看,2200年以前,陕西秦岭北坡一带的森林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长臂猿分布,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湿热,森林茂密,适合长臂猿的生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人员表示,“珍禽异兽”在陕西的汉阳陵及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中都有发现,但此前均未发现长臂猿。下一步,研究院将与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就古DNA研究进行合作,拟解决该新属种在分类演化中的谱系及与其他长臂猿的近亲关系等问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