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再见,长江白鲟”!记者对话专家

字体:
—2022—
07/23
13:21:21
2022-07-23 13:21:21 来源:天目新闻 记者 周娜 吴越

  7月21日,长江白鲟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引发社会关注。

  “白鲟为何灭绝,这是一个教训,也是启示。”7月22日,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向天目新闻记者表示,长江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任重道远,如今同样生活在长江的中华鲟种群数量也面临着持续衰退。他通过天目新闻呼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不要让中华鲟走白鲟灭绝的老路。

  目击“最后的长江白鲟”

  人类对于长江白鲟的最后记忆,应推回至19年前。2003年1月24日,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一位渔民误捕白鲟后,危起伟与其他专家共同参与对白鲟的救助,并将其放流长江。

  “我们给白鲟安装了超声波跟踪器,期望能通过它找到它的同伴,遗憾的是船触礁致信号丢失,从此也没有了白鲟的踪迹。”这是危起伟最后一次见到活体白鲟,也是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人类的视线中。

  白鲟体型硕大,可达七八米长,有“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危起伟介绍,白鲟的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1991年以后却再未发现白鲟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两年都有白鲟被误捕的记录,但此后很长时间没有发现。2019年12月,危起伟曾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指出,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危起伟分析,白鲟是江海洄游鱼类,在长江上游繁殖,水体污染、捕捞等原因加剧了白鲟生存环境的恶化。

  危起伟在调查中发现,长江还有100多种曾有过记录的鱼类还未被搜寻到,其中六成是濒危物种。“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的特点、习性,人类更应该针对这些物种做出不一样的保护策略。”

  不能重蹈白鲟灭绝的老路

  据IUCN官网最新报告,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常常被人们忽视。白鲟的灭绝也给了我们启示,对于物种的保护工作一定要做在前。”这些年来,危起伟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尽心守护着另一个鲟鱼群种——中华鲟。

  中华鲟和白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它于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中华鲟长可达五米、重可达千斤。每年,处于成熟期的中华鲟从长江出海口逆流而上三千里,回到金沙江产卵孵化。孵出的鱼苗又会顺长江而下,回到大海生活,周而复始。

  “中华鲟入了长江口以后,第一站就到达舟山渔场。”危起伟说,浙江的舟山渔场就是中华鲟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水温保持在25℃以下,水深不超过200米的沿海大陆架,最适合中华鲟生长。

  然而,作为长江旗舰物种的中华鲟,近年来种群数量也在持续衰退,从2017年至2021年,已经连续五年没有中华鲟自然繁殖。“游进长江的中华鲟每年不足20万尾。中华鲟找对象都困难。”中华鲟的命运,值得高度关注。

  2015年,《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被提上议程,进一步推动对中华鲟的保护:到2030年中华鲟的自然种群要得到有效恢复,建立中华鲟遗传基因库,并在21世纪中期,中华鲟自然种群得到明显恢复,栖息地环境明显改善,人工群体保育体系完备,群体稳定健康。

  如今,我国在葛洲坝、崇明岛等地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这在危起伟看来是保护中华鲟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危起伟认为,中华鲟栖息地也是人类集中经济活动的区域,将中华鲟核心产卵地、主要生活区域都列为保护区外,还应建立对环境、水体等反复认证体系。此外,人工繁殖及放流一直是中华鲟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却不得不面临着养殖成本高的现状,“目前有3000余尾人工养殖中华鲟,每条中华鲟年均养殖成本约为1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繁殖和鱼苗成本,除了政策支持外,还应完善对中华鲟保护的体制机制,明确主体单位,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长江;白鲟责任编辑:吴珂珺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