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中国 正文

公主岭:一根细葱,一条大路——“东北香葱第一村”奏响振兴协奏曲

字体:
— 2023—
11/19
13:16:58
2023-11-19 13:16:58 来源: 新华网 金津秀 王健民

  立冬前后,东北的清晨呵气成霜。暖阳升起,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三里堡子村被薄薄的雾气笼罩,鳞次栉比的大棚内,碧油油的香葱长势喜人。步入葱田,丝丝蒸汽从湿润的泥土中升腾,与香葱的气息交织在一起,清香扑鼻。

    “霜降不起葱,越种心越空”。这几天,是村里正忙的时候。种植户们赶着收割今年最后一茬香葱,摘葱、挑拣、打捆,大伙儿穿梭在大棚之间,忙得不亦乐乎。“这栋里是河南的订单,那栋是安徽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小甫清点着大棚介绍说,针对销往地区的不同需求进行订制化种植,高矮、粗细、口感都不一样。“看这葱长得多好,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李小甫拍着胸脯说。

    “七八年前,谁会相信小小的一根葱也能变成致富的‘金条条’。”李小甫回忆说。过去,三里堡子村只是普通的小村庄,地少人多,家家户户守着人均不足两亩的地,种的瓜果蔬菜也仅够维持生计。望着这片沉默的黑土,他忧心忡忡:紧巴巴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

    为找到更适合村子发展的项目,李小甫四处奔走,甚至远赴日本调研农业技术。2016年,几经辗转,他决定引进适合棚膜种植的香葱。却没想到招来了村民们的强烈反对:淹不死的白菜,旱不死的葱,一根葱能卖多少钱?面对质疑,李小甫扒了自家的地,领着村委班子带头栽葱。“集资30万盖的6栋温室大棚,一年种三茬,两年就回了本。”逐渐打消顾虑的村民们一户两户跟着种了起来。

    2021年春,张弢作为吉林省政协下派三里堡子村的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的到来,为这个刚刚起步的村子注入了新的活力。“那时,村里的香葱产业发展迅速,但劳动力的短缺成了我们的瓶颈。”张弢回忆道。得知情况后,他通过与政府部门和周边乡镇协调,为村里拉来了劳动力。这不仅缓解了种植户的用工压力,还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机会,带动其他贫困村脱贫致富。

    产业要振兴,发展路子就得更宽。张弢说,随着产业规模越搞越大,新增的大棚只能建在屯子外围,村民们纷纷上门找张书记解决缺水缺电的问题。为此,张弢找到电网公司,通过“政企联合”形式,拉来资金639.5万元对棚膜园区进行电网改造升级,让全村大棚都通上了水电。不仅如此,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干部还在销售渠道上进行了创新,产品不仅辐射周边市场,还销往全国各地,闯出了“东北香葱第一村”的名号。

  11月3日,张弢和三里堡子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邢连宝在大棚内查看香葱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金津秀 摄

    全村种植面积244公顷,现有棚膜1708栋,相当于人均拥有1栋以上;区域年总产值近2亿元,明年预计全村产值增长1500万元,农户人均纯收入至少提高5000元……每到收割季,张弢和李小甫就要算一笔账,对村子的未来也愈发充满信心。

    农业农村部第八批“一村一品”示范村、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接踵而至。而让他们更感欣喜的是,近几年,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陆陆续续返乡创业。2019年,“80后”青年于德从沿海城市回到三里堡子村,如今经营着10余栋大棚,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成了年收入三四十万的种植大户。前年,于德留在这里安了家,娶了媳妇,还生了个大胖小子。“亲戚们叫他‘聪聪’,和‘葱’同音,我也觉得是种葱带来的幸运。”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产业越来越兴旺,村民们的追求也丰富了起来。三里堡子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邢连宝说,“接受再教育,学习新知识,争做新农人”成了当下种植户们的最大心愿。“线上销路这么宽,不出去见世面怎么行”“农民也能评职称了,也能领文凭啦”……这几年,驻村工作队为村民对接省市科研单位,培养各类蔬菜种植人才和技术骨干36人,定期开展农技、电商、管理等培训课程。

    去年,邢连宝和20多名乡亲们一起参加市农广校组织的“新兴职业农民培训”,说到即将领取的毕业证书,大半辈子都因“学历不够”而犯愁的他终于露出了笑模样。“人人都是小老板,人人都可以是技术员。”邢连宝高兴地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东北;香葱责任编辑: 吴珂珺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