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11月6日电(记者王鹤)灯光璀璨,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厅座无虚席,管弦系指挥教师林劲松双臂挥动,小提琴手琴弓轻拉,一曲《松花江上》在音乐厅内缓缓“流淌”。熟悉的旋律回荡,主讲教师讲述着艰苦卓绝的抗战史。台下600余名观众中,有人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
11月5日下午,哈尔滨音乐学院以“抗战乐章 和平交响”为主题,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大思政课。《松花江上》《露营之歌》《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11首红色经典作品依次奏响。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将听众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音乐成为桥梁,连接历史与当下。
这是哈尔滨音乐学院“抗战乐章 和平交响”音乐大思政课现场。新华社发
近一个小时的演奏,管弦系学生史玖瑒眼中闪烁着光芒:“在此之前,乐团多次排练,很注重对红色经典作品的打磨。随着主讲老师的加入,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故事,我意识到,我们的演奏是在提醒大家铭记历史。”
音乐厅前排观众席中,哈尔滨新区第三学校的小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每一曲奏罢,他们都用热烈的目光回应着。哈尔滨新区第三学校老师王睿婷说,在音乐与历史交融的氛围中,学生们不只是听众,更是历史的感受者和精神的传承者,这样的课堂真正做到了“入耳入心”,用别样的方式点燃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在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厅音乐大思政课现场,乐团在进行演奏。新华社记者 王鹤 摄
谈起“思政+音乐”的育人模式,哈尔滨音乐学院副院长崔志林表示,学院已不是首次尝试。将红色文化、理论宣讲与交响乐、声乐展演融合,构建沉浸体验、互动共鸣的教学场景,能增强课堂的代入感和感染力,“让听课的学生们不舍得低头,不愿意分神”。
在这堂音乐大思政课中,音乐学系学生刘怡然负责讲述最后章节。为了讲好这一部分,她反复打磨细节,手稿经多次涂改已起褶皱。“看到台下同学们专注的目光,还有一些年纪较小的少先队员,我相信大家会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刘怡然说。
在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大思政课现场,音乐学系学生刘怡然在讲述最后章节。新华社发
临近傍晚,在全场合唱《歌唱祖国》中,这堂音乐大思政课落下帷幕。掌声雷动,音符的余韵仍在回荡,在场学子久未离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