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会上对“躺平”的讨论不少。不同人群从各自的经历出发,试图去理解和评价年轻人口中所谓的“躺平”,由此生发出不同观点。
笔者以为,就“躺平”最初表达的心情而言,它不过是映射了一些人厌恶恶性竞争的心理。他们宁愿主动选择避开高强度竞争,缓解生活、工作压力。应该讲,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而且,这样的群体在任何工业化社会都存在,并不稀奇。
问题是,这样一种面对激烈竞争时的自我心态和行为调适,在社会传播过程中被一些人片面“剪辑”,使其简化为将希望和梦想统统抛弃,无所作为、无所事事。其实,这种曲解,完全违背了“躺平”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的最初内涵,但它却被少数人宣扬成时髦的立世哲学。这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无疑有百害而无一利,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但无论在哪个时代,怂恿人们去放弃理想和希望永远都站不住脚。
假如从彻底放弃奋斗、拼搏、梦想的角度看“躺平”,它显然不是什么优雅的人生姿态。日本一些当代青年的精神状态经常被拿来作为警示。有人说,近30年间,日本经济停滞,很多年轻人失去了斗志,不结婚、不生娃、不买房、低消费,精神状态呈现颓废和消沉倾向。假如一些人要在中国宣扬这样的“躺平”,这显然是有害的。奋斗依然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环顾四周,“躺平”也没有成为普遍现象。无论“80后”“90后”还是“00后”,中国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在认真学习生活,努力做一朵合格的后浪。
其实,现今中国的年轻人比谁都明白,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重任,在一个接续奋斗的社会里,逃避并不光荣且亦无用。只不过,当有人选择“躺平”时,相比板起脸的说教,他们或许更需要有人“拉上一把”。比如,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贯彻“房住不炒”,为年轻人的发展减负,弘扬兼容并包的社会文化,等等。这也是国家发展的应有之义,当个人奋斗与国家社会发展保持同频共振、良性互动,积聚起来的能量必然强大。
“站起来”,每个人都能找到最能实现自己价值的赛道。星星不会在意自己在宇宙中的坐标,努力在自己的空间发光就足够闪耀。在直播间苦干实干年入千万的人在发光;一人一马,守护深山邮路20年的人也在发光;手提矿泉水解遍天下难题的“数学大神”在发光;把一段旋律创作成一首歌让全网看到的鬼马“00后”也在发光。从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中跳脱出来,重视个人自由舒展地发展,而不是遵从某些成见挤到同一个赛道上。因为,最终推动社会进步的不一定都是考上清华北大的“0.03%”,但一定会是将个人天赋发挥到极致的人群。
人生长度有限。我们来到世间,需要做自己的人生赢家,不应活在别人设定的“模具”里。参差多态也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一个内心丰饶、独立自主的人,即便偶尔“躺”一会,也不会忘记换个姿势拥抱世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