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把握自己的人生节奏
2021年10月09日 07:58:08 来源:北京青年报 马建红

  对于一些高校的师生们来说,今年的十一七天假期有人只休了三天,从4日开始正常上班,笔者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和自己带的几个研究生见个面,却发现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要做到“精准指导”还不是太容易,因为他们每个人要处理的当下的“急务”是不同的。

  研一的学生不久前入学,刚确定了导师,对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等还在熟悉的阶段,对研究生的生活还怀揣着各种憧憬和期许,而学校里给他们排的课又比较多,从早到晚基本上都在上课,同时还要准备被称为“天下第一考”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所以做“研究规划”似乎稍显早了些。研二的学生课程倒是少了一些,而他们面临的任务主要是很快就要进行的开题,开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选题是不是新颖,是否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是不是有足够的资料支撑后续的研究,最终能否写出一篇像样的合格的且能通过查重的论文,开题是很关键的一步。研三的同学目标比较明确,任务也艰巨,他们要完成论文的初稿,或对已经成型的论文进行不断地修改,还要在论文写作间隙搜集各类招聘信息,参加不同机构组织的笔试面试,以确保在毕业的时候能有心仪的单位“接收”。

  除了和研究生见面外,再就是给本科生上课。由于自己所开的课程,每年都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所以新生们在结束为期三四周的军训后,他们在大学里的第一堂专业课也就几乎都由我来上,大学的“第一印象”还是很重要的。对于老师来说,相较于高年级或研究生的课,给新生们上课的感觉会更好:他们刚刚结束了高强度的中学生活,对学习还保持着一种热情,对大学里的一切又充满好奇,不知道专业课会学什么内容,也不知道怎么考核,因此当他们来上课时,心态既是怯生生的,又是探究式的,迟到了进教室时会喊报告,生病了不能来上课时会让同学捎请假条,听课时还不习惯于低头刷手机,盯着讲课老师的目光很是热切,生怕一不留神就漏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坐得满满登登的课堂上,学生会用眼神回应老师的问题,会和老师互动,老师也会因为学生眼中的光而变得兴奋起来,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倾囊而出,这时候还会矫情地想:当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真好!

  不过,尽管有课堂上学生认真地聆听,当老师的也切不可自满,别以为自己多了一点生活阅历,多读了几本书,就可以轻易指点别人的人生。事实上,老师在课堂上的教诲,只能算是格式化的,比如做人要善良,要有同情心,做学问要多看书,多动笔写东西,学了法律就要有正义感、有法治理想,等等。至于说听讲的学生能否听得进去并加以践行,那就另当别论了。几十年后,曾经是同学的一群人,却有可能过着迥异的生活,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其实,在每个人的人生征途上,老师所起的只能是提醒的作用,而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则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

  如何经过大学生活确实没有一定之规。有的学生从来不逃课,上课很认真地做笔记,阅读老师布置的每一本参考书,很努力地考好每一门课程;有的学生则热衷于参加社团活动,有着非同一般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的学生更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外语,一入学就做好了出国留学的准备;还有的学生对身边的一切淡然漠然,却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书海中沉迷。

  比尔·盖茨的大学并没有读完,却并不妨碍他创造了微软帝国,而毕业于名校的博士硕士,却也有可能过着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生活。虽然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几十年后每个人的人生境遇会有天壤之别。有的同学较早地步入政坛,一路青云直上,一时之间风头无两,成为众人艳羡的对象,巨幅照片也会以杰出校友的名头挂在母校,却有可能在中年时因为腐败而落马,母校不得不忙不迭地切割与其曾经有过的关系。有的同学在校时即处于边缘地带,毕业后只是在高校做一名普通的教书匠,完全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却可能在沉寂多年后以其骄人的成绩名世,成为学术江湖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而更多的人,则可能只是就那么过着平静恬淡的日子,朝九晚五,生儿育女,不富不贵,不卑不贱,涨了工资会高兴,看到有灾难发生会流泪会难过,对生活没有奢望,只要亲朋好友健康平安就好!

  正因为有这样形形色色的众生,才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其实,在学校里老师们的那些格式化的碎碎念,无非就是希望每个学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品格,有尊严地面对社会,对世界保有善良的心性,有坚强的毅力,辅之以生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节奏,过一种无缺憾的生活而已。

标签:老师;研究生;生活;课堂 责任编辑:董沈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把握自己的人生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