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将近,国内局部疫情不断,浙江还在向“动态清零”发起冲刺,因此省内多地相继发出就地过年的倡导。
就地过年又一年,怎样把今年春节过好?各种方式中,发红包最直截了当:有给非浙江户籍务工人员发抵扣券的;有给一线外地留岗员工春节期间每天发补贴的;有给企业设置增产奖的;还有防疫相关企业宣布给员工发放“万元红包”,手笔不小。其他还有发流量包、门票、消费券、快递优惠券等等。
留人,一方面要有物质激励,另一方面还要在钱以外动脑筋。中国人普遍重情感、重仪式感,讲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所以愿意留下就地过年,与其说图的是奖励金,不如说是自发领下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往大了说是配合整个疫情防控的大局,为开年的复工复产打基础;往小了说是对自己和亲人负责,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尤其那些去年就没回家、今年还就地过年的群体,积极配合、主动留下,更令人钦佩。这层理,要说透。
除了真金白银,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倡导就地过年还有哪些功课能做?像绍兴,不仅有红包、有稳岗政策,还支持相关景区、场馆、场所向留绍员工和家属免费开放。并且对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标准发放的临时性工作补助和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这种有生活温度、指向性的政策,更能暖到人们心坎上。
完善配套服务也是一种关怀。各个层面上的管理者,都要尽可能把服务做得细一些、再细一些。比如铁路部门就在1月6日宣布,改进售票和退改签服务措施,为临时的出行变动留出更多反应时间。
企业可以尽量安排春节弹性工作制,用错峰放假、节后调休等方式,让员工补回团圆的温馨时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孕产妇等特殊群体的生活照料和慰问帮扶,也要考虑进去……大家齐心协力,从保市场、保供应、保物流、保安全等多个方面做好工作,使就地过年群体没有后顾之忧,同样感到有滋有味。对符合政策可以回家过年的群体,不要忘了强化防疫宣教,确保他们安全流动,平安过年。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这是我们即将迎来的第二个春节。有人说就地过年都快成新年俗了,此话虽略带无奈,某种程度上也是现实写照。生活本无不变的规则。疫情防控常态化,重塑新的社会规则,也塑造着公民素养。把防疫摆在首位,权衡利弊,适应过年方式的变化,应是特殊年份的社会共识。有了这个共识,才能真正过一个好年。
要相信每一种选择的意义,留下过年也挺好,让健康成为壬寅虎年春节底色。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可以说走就走、想见就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