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度”原先为胶片成像术语,指感光底片经曝光洗印以后,形成影像的银粒粗细程度。感光度相同的底片,颗粒度越细,图像的清晰度就越高。后来,“颗粒度”一词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具体到实际工作中,“颗粒度”越粗,表明任务执行方案越笼统,越不利于工作推进;“颗粒度”越细,表明细节越详尽,越有助于问题解决。
近年来,“颗粒度”一词越来越被频繁提及。如浙江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细化人才招引颗粒度”。再如,浙江省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例会提出,“要突出精细,牢固树立系统思维,把工作细化到最小颗粒度”。
“颗粒度”思维
“颗粒度”思维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问题把控上,能否跟着真问题走,精准把脉、深入剖析、开好良方、细致落实?在工作落实上,是不是做到“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关注到最小工作单元?是不是做到科学周密组织?在责任明确上,是不是下足“绣花功”、画好“工笔画”?在时间管理上,能不能做到“以分钟计时”?这些都是评判标准。
那么,如何确立“颗粒度”思维?可以从三个步骤来思考——需求聚焦、问题拆解、方案细化。第一步是需求聚焦。要明确需求导向,精准识别问题本质,聚焦关键核心需求,精确把握工作方向,系统梳理任务清单。第二步是问题拆解。必须找准问题“小切口”,做好“大场景”,从群众、企业、基层最需要的地方入手,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精准回应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第三步是方案细化。不断根据改革需求和问题调整,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模糊到清晰、从定性到定量的原则不断细化改革方案。
保障机制
一是提高认知“颗粒度”。工作主体的认知高度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成败。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主体要敢于破除固化思维和路径依赖,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时刻用最高标准对待每一项工作,抓细抓实,力求实效。
二是细化政策“颗粒度”。政策体系的细节纹理直接决定着问题解决的质效。因此,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和精准思维,既领会中央政策的整体性,又能在地方政策上局部发力;学会精雕细琢,打好政策组合拳,提升政策实感和触感。
三是压实责任“颗粒度”。责任落实的具体精细程度最终决定了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因此,要具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对问题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和拆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制定严格的工作管理措施,奖罚分明、防微杜渐。
实践指引
高效服务企业,助推经济发展。一是创新“一指减负”场景应用,提升企业获得感。如实现涉企政策一站查询、精准推送和“不来即享”,简化企业办事程序。二是推出行政审批受办分离“最小颗粒度”受理系统,根据“事项名称+事项层级+办事情形”三大要求,实现每种办事情形均有对应的申报材料范例和审核要点,最大限度“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
优化人才生态,推动科技创新。一是瞄准紧缺人才需求,细化人才招引“颗粒度”,对人才引进的关注点从行业匹配度向岗位匹配度转变。二是聚焦人才结构性紧缺问题,从人文关怀、工资待遇、未来发展等方面精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长线改革。
办好民生实事,提升社会服务效能。一是贴近现实需求,细化政策“颗粒度”。如围绕三孩生育政策,从改善孕期职工的待遇、普及托育服务、破解“择校热”难题等方面打造更有诚意和耐心的政策体系。二是加速民生服务数字化精细化转型,打磨好服务民生的“最后一米”。如在疫情防控、医保参保报销、智慧养老等事项上实现全国数据精细化治理,尽量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最便利的服务。
力推“一件事”改革,优化政务服务。一是开展“一件事”梳理工作,将各类行政权力事项拆分到“最小颗粒度”,形成全省统一的办事指南,赋能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二是把政务公开作为优化政务服务的重要抓手,通过公开“一件事”服务各环节细节,倒逼政府服务部门协同配合。 【作者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