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政 正文

培育超10万株珊瑚母株 他们潜入海底“植树造林”

字体:
— 2024—
08/17
14:29:17
2024-08-17 14:29:17 来源: 央视财经

建设美丽中国,守护绿水青山,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有这样一群海洋生态保护者,他们潜入海底“植树造林”,十多年如一日进行珊瑚生态修复研究;还有一群行走在山间的巡护员,她们默默地坚守岗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底“植树造林” 守护一片蔚蓝

  珊瑚是最难繁衍的海洋生物之一,但也构建出最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25%的海洋生物都要依靠珊瑚礁生活。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生态所副所长朱鸣从学生时代开始接触珊瑚普查,当海底世界第一次映入他的眼帘,就被海底珊瑚的奇景深深震撼了,也是从那时候起,他非常坚定要从事海洋生态保护事业。大学毕业后,他便投身珊瑚生态修护工作,至今已有十年。

  下海种珊瑚,不仅是技术活,还有很高的风险。尤其在深圳,夏、秋两季多台风天气,朱鸣及其团队遭遇过很多次关乎生命的紧急情况。

  朱鸣表示,在当前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球珊瑚礁正面临着退化与生存的威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迫在眉睫。2007年,广东珊瑚普查正式启动,第一支队伍不到10个人。如今,普查队伍有45支,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超5万人。其间,朱鸣和团队在珊瑚种苗培育、珊瑚海底育林工程等取得了大量的技术研发成果,并承担了国内大部分珊瑚生态修复实践工程。

  在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的珊瑚繁育中心,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是对传统珊瑚保育方法的革新。

  十多年间,朱鸣和团队成员们成功培育了18种超过10万株珊瑚母株,拥有700个珊瑚培育超级网圃,30多万株人工培育珊瑚种苗。未来,他们还要建立全国首个以珊瑚为主题、修复为特色的国家级海洋牧场。

  呵护山林万物

  绘就“只此青绿”

  今年35岁的肖梅,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女子巡护队队长,刚刚下过雨,今天,她和队员们要进入深山,对大熊猫主食竹病虫害发生情况及伴生动物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同时,她们还要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等方面开展巡护。

  唐家河山高谷深,山路狭窄陡峭,行至悬崖边上时,队员们只能抓住竹梢、树根、草皮等,一点一点向下爬行。一天下来,经常是十几个小时的持续徒步,碰见蛇虫鼠蚁更是常见的事。

  大山里的巡护工作虽然辛苦,但是过程中队员们也会遇到一些“惊喜”。

  队员们说,大熊猫的粪便里藏着很多“秘密”。通过粪便不仅可以辨别大熊猫的健康程度,还可以通过DNA技术判断出附近大熊猫的数量。

  如果遇见野生动物是“惊喜”,那么查看安放在野外的红外相机对队员们来说就好比“拆盲盒”。

  唐家河片区面积4万公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唐家河巡护队共93人,其中女性24人。2020年女子巡护队正式成立,其中年龄最大的巡护员51岁,最小的只有25岁。四年来,她们搜集并整理分析数据达50万条。在一次次巡护过程中,年轻的巡护员逐渐接过了守护生态的接力棒。

  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内的大熊猫种群数量明显增加,2014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时该区域有39只大熊猫,如今,这里收集到的大熊猫个体信息已达54只,各类动植物3700余种。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海洋;生态责任编辑: 阎沁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