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一难题,中国政府进行了长达20年的探索和实践。
1985年3月至1992年年底,四川、湖北两地进行了长达8年的移民试点工作,积累了初步经验;随即,1993年至1997年进行的一期水位移民获得成功,为三峡大坝截流创造了条件。
而重庆直辖市的成立,则源于移民工作而又大大促进了移民工作。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重庆正式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的第四个直辖市。
“三峡移民成功的关键要看重庆。整个三峡工程涉及120万移民,其中六分之五在重庆。移民的关键不仅是要把100多万移民搬出去,而且要移得出,还要稳得住,能够致富。”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如是说。
移民:奉献与机遇并存
“故土难离”,移民是对中国人传统乡土情结的一次巨大挑战。13年间,为了“高峡出平湖”的世纪梦想,百万移民泪水涟涟地告别了家乡,数千名移民干部付出了满腔心血,全国11个接收省(市)主动拿出最好的地区、最好的耕地安置三峡外迁移民。
奉献的同时,开发式移民方针使三峡库区和三峡移民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整个三峡工程国家计划投资1800亿元人民币,其中约600亿元用于库区移民安置。截至2005年7月,库区移民累计完成补偿投资428.62亿元,这些资金没有成为移民平均分配的“大锅饭”,而是成为重组库区经济结构的新鲜血液。上百个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得到扶持,上千家工业企业被重组,数条高速公路、铁路开工建设,数十万亩耕地通过综合治理得到改良……
同时,中央政府特别为库区制定了5项重要优惠政策。资金加政策,给三峡移民搬迁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使企业得以在较短时间内,依靠移民政策和移民补偿金,实现了巨大飞跃。原本濒临倒闭的涪陵中药厂,已经成为中国中药制药企业排名第一的太极集团;长江边上一个亏损多年的小纺织厂也由此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苎麻纺织集团———金帝工业集团……许多曾经藏于深山的小企业、困难企业,抓住三峡工程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创造出发展的新奇迹。
此外,早在1992年三峡工程开工前,国务院就发出号召,要求全国各省市、国家各部委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05年6月,对口支援工作共为库区引入资金近210亿元,实施各类合作项目2000多个,其中经济合作类项目到位资金186亿多元,社会公益类项目到位资金23亿多元。广东格力、北京汇源、浙江娃哈哈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库区,使重庆成为东部地区到西部投资最多的地区……这一曾经是长江经济“陷落带”的地区,摇身一变为长江上一条颇具潜力的经济“潜龙”。这一措施不但保证了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更促进了重庆和整个三峡库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