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升温,融入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国际贸易摩擦升温,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说,“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经济都将在国际贸易摩擦中成长。”
和欧美一些人士的观点正好相反,事实上,中国的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虽然增长很快,但中国并未得到利润的大头。统计表明,今年取消配额产品的出口增量中,七成是外资企业完成的,且中国出口纺织品大多是贴牌、定牌生产,中国只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业内人士分析,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有一部分可能属于“美国反对美国”。因为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大量的棉花和纺织机械,而许多出口大户恰恰是外商在华投资企业。这一切都遵循商业社会中最简单的成本最低化原则,但某些集团却让它带上了非商业化的色彩。
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指出,在配额体制下,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动实质是一把“双刃剑”,欧美的消费者、零售商、进口商以及中国生产商的利益均受到损害。
记者调查发现,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制造”现象,其驱动力并非仅仅来自中国,中国只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调整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所说,全球正在变成一个单一的市场,哪里成本最低,就在哪里生产,根本不考虑国界问题。
以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芭比娃娃为例,原料产自中东,在美国和台湾加工为半成品,假发产自日本,包装材料由美国提供,中国仅仅是其加工环节上的很小一部分。 “当今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都虚拟化了,保留自己最擅长的,其他部分外包。”张二震说,不仅是制造业逐渐转移到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服务业的各项环节如软件设计、财务审计等,也越来越多地分包到人力成本更低廉的中国和印度完成。“必须认识到,一些发展中国家,不仅正在成为‘世界加工厂’,还可能成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要学习的是,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让自己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受益。”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虽然今年以来我国应对贸易摩擦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要看到,外有不利条款的限制,内有经营秩序的问题,我们在应对上还存在困难,如企业主动采取措施避免贸易摩擦的意识不够强;中介组织在化解贸易摩擦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应对贸易摩擦的手段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