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限的双赢”到“战略上的双赢”
贸易危机频繁发生,不但考验着中国与欧美领导人的国家利益保护意识,也审视着双方的长远战略眼光。
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中欧这次协议可能只是一个“有限的双赢”,要想就解决纺织品问题达成“战略上的双赢”,最根本的是建立妥善的进出口协调机制,以及解决双边贸易争端的协调和谈判机制,使中国纺织品能够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正常出口。
在外销市场不甚景气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中国纺织业仍然超额完成200亿件的服装产量。然而,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其调查的84种纺织品服装中八成以上的商品供过于求。这个数字再次印证:纺织业新一轮的“洗牌”在所难免,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
红豆集团董事长周海江一再强调“品牌”二字。他说:“如果不改变以数量取胜的老路,不要说服装强国,连服装大国的地位都保不住。那我们就对不起为加入WTO付出的艰苦谈判和作出牺牲的其他行业。”
必须认识到,围绕国际贸易的摩擦和争端将是长期的、艰巨的、反复的。专家高鹤云说:“对于正常贸易摩擦中出现的贸易保护,中国企业往往由于诉讼费用高昂等原因应对不积极,也鼓励、纵容了国外企业滥用贸易保护条款。”
“不能让中国只承受全球化的代价,却不能享受全球化带来的收益,我们也要学会用双赢的思路解决问题。”一些专家建议,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行业预警机制,形成一些主要产品的预案:如何进行价格控制和数量控制?生产、出口各环节发生问题怎么处理?中国企业在扩大出口的情况下,可否通过在当地建立分销体系、雇佣当地工人等途径提供就业机会?
张二震说:“贸易摩擦背后隐藏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有时过于依赖出口,内需不足,企业只能竞相压价出口,其实这种‘打工经济’自己得到的实惠并不多。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的关系,把重心放到扩大内需上来,是缓解贸易争端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