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富士产经商报》10月10日至16日发表上原隆撰写的文章: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轨迹————“十五”计划回顾与展望。文章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日美欧等主要国家的增长速度,“十五”计划期间提前实现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目标。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改革开放路线带来的成果。对世界而言,今日之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文章认为,市场经济机制这只无形之手将给中国带来财富,然而摆在中国面前的课题却依然堆积如山。目前,“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指明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理念。
努力消除因高速经济增长而带来的社会不公正,已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文章如下:
原文提要
今年是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个年度。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个五年来引导中国经济实现突飞猛进发展的“十五”计划,来探讨如今在世界的存在感日益增强的中国经济的课题。
推进改革———从世界工厂走向市场
首先通过能够反映五年来的成绩的一组数据,来回顾一下中国经济这五年的发展轨迹。
2001年中国的GDP是95933亿元人民币(下同),经济增长率为7.3%。可以说,作为“十五”计划的第一年,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是与计划目标相吻合的。这一年中国的GDP位于世界第六。
2002年中国的GDP超过了10万亿元,实现了8%的经济增长。
2003年中国的GDP已达到11.66万亿元,经济增长率也提高到了9.1%,创造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长记录。这一年的国民人均GDP为1090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因而以都市的富裕阶层为中心,开始形成消费热潮。
2004年的GDP达到13.65万亿元,经济增长率保持在9.5%的高水平上,从而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的GDP增长目标。中国经济增长之快不仅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且也超过了日美欧等主要国家的增长速度。
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其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就将开始发生变化。从1949年建国时人均GDP不过100美元,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也不过200美元的基础来看,“十五”计划期间提前实现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目标,这个成绩不能不令人注目。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改革开放路线带来的成果,是中国政府积极招商引资政策的功效。对世界而言,今日之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
另一方面,优先扩大经济总量的结果,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的扭曲。已经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并即将举办奥运会的中国,其经济内部依然充满混沌和矛盾。但是无论如何,在当今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已成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今后,中国的一举一动仍将是世界的关注焦点。
保持稳定———迈向小康社会
回顾中国建国以来制定的五年计划,总是不断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要想实现既定目标,总是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实行改革开放路线之后,一方面经济体制不断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政府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从“十五”计划的第三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与此同时,诸多不稳定因素也开始表面化了。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固定资产投资的膨胀、银行信贷的增长和物价上升等问题几乎同时出现。此外,煤炭、石油和电力等能源日益供不应求。为摆脱困局,中国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并开始下大力气解决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农业领域,改革粮食流通体制;通过减免农业税等方法设法提高农民的收入;强化土地管理制度,防止乱开发。在金融领域,央行两次提高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推行了提高银行对不动产和钢铁企业的贷款条件等旨在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政策。这些政策逐渐奏效:2004年的粮食产量达4.69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率也从第一季度的43%降到了全年度25%的程度。
正如一位中国学者所说:“2004年是中国成功地加强宏观经济调整的重要之年。要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准确地预测经济动向,正确地把握整体经济状况,并事先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
今年是中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其主要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小康社会”。然而,如何缩小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与内陆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如何真正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脱困的所谓“三农问题”?可以说摆在中国面前的课题依然堆积如山。
今年上半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依然高达9.5%,工业等第二产业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11.2%,依然处于过热状态。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部巨大的机器,那么政府就是控制其中无数个大小齿轮运转的头脑。新的五年规划的核心目标当是保持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