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作出了明确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系统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素质相对较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素质相对较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教育优先发展。我国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必须加快教育发展,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有着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教育。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以及保持东部发达地区持续快速发展,都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紧缺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推进教育公平,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质量、层次和形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必须加快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二、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认识我国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与面临的严峻挑战
“十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西部“两基”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明显提高。2004年,全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3.6%.初中毛人学率达94.1%;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04年,在学人数超过2000万,毛入学率达19%,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2004年,在校生约3650万人,毛入学率达48.1%;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调整中加快发展;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得到稳步发展。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得到加强。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有的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开放进一步扩大。教育改革和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以上,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已成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高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2004年,高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64%、60%和55%,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当今世界,人才是国际竞争的核心和焦点,而我国仍然处于人才竞争的相对劣势。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虽然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比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低3年以上,而且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明显低于2000年12.6%的世界平均水平。城镇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仅为32.9%,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其中的4%。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明显不足,影响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这就构成了我国教育发展长期面临的基本矛盾。城乡、区域、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仍需大大提高;体制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200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3.26%,远低于发展中国家4.6%的平均水平;很多学校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