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劝募现象普遍
“2005年10月,为了抢救一位身无分文的16岁少女,医院先垫上了20万元。我们怀着能得到社会捐助的希望在报纸上刊登消息。但报纸刊登后,只收到一笔来自浙江的1000元捐款。”在京的一家解放军某部骨病专科医院院长告诉记者。
目前,中华慈善总会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专项调查显示,全国上千万家企业里,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
据介绍,美国的慈善捐赠10%来自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来自全国民众。2003年,美国个人捐赠达2410亿美元,人均捐款460美元,占当年人均GDP的2.17%,志愿服务参与率为全国人口的44%。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慈善事业在普及性上还有较大差距。资料显示,我国人均捐献款一度仅为0.92元,不足人均GDP的0.02%,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近6000万以上的灾民需要救济,有2200多万城市人口生活在低保线上,有75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另外,还有6000万残疾人需要社会提供帮助。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说:“目前,中国慈善事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公众参与率较低。无论是公众的慈善意识还是慈善机构的捐赠机制,都需要积极探索并向国外借鉴经验。”
为什么中国慈善事业的公众主动参与度低?王振耀分析,募捐活动的行政色彩浓厚是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慈善工作形成了由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运行机制,在救灾和群众生活困难救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民政部门直接承担慈善募捐工作,难免出现浓厚的行政强制色彩浓厚,缺乏慈善事业本该有的自愿性、独立性和自发性。
王振耀认为,香港和台湾传到大陆的一些慈善理念对我们有借鉴作用。比如,一些慈善家自己背着粮袋拿着衣物,直接送到贫穷人家,不用劳烦政府动员。
民政部进行的一项普通公众捐赠意愿问卷调查也显示,尽管我国都市地区公众参与社会捐助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集中募集,但有37.8%的受访者表示更喜欢经常性的自发捐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