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超前的工业反哺农业 浙江:新农村的超前样板?

【专题】2006全国两会

全国“两会”浙江代表团新闻发布会

www.zjol.com.cn  2006年03月01日 09:52: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浙江成为前瞻性的样本,但强大财力支持下的乡村之变,并不能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惟一模式

  陈国东是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五连村一位“农民”——或许仅是户籍而非职业意义上的。

  38岁的陈国东在村门口的一家制铝企业“上班”,已经做到一个管理岗位的小头目。

  但他家还有四亩自留地。他家吃的大米都是买来的商品粮,肉食也来自市场,只有蔬菜还是自己种,“干净,化肥用得少”。不过,“种地是没前途的。”陈国东说。

  村里还对保留着农田的村民给予补贴,月补贴每亩10元至15元不等。这样每年得200元,对于陈家来说是基本忽略不计的收入。

  年富力强的妻子没有务工,陈国东每月2000元的工资是全家的经济来源。辛苦一年,他还存下了一万元。他说这些钱是为将来准备的,一是两个孩子未来的学费,一是自己和妻子将来的医药费。

  至于医疗方面,村里只有私营的诊所。全家人看病,基本都是去三公里外的镇医院,那里更“放心”。“看病将来肯定是个问题,估计还得靠我们自己。”陈国东说。

  陈家的状况,在村里不算好也不算坏。而本村的状况,据他所知在镇里是中等偏上。因为就在公路边,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因此减免农业税等措施很快就能实行。“里面的一些村子,据说还在向农民收钱。”所谓“里面”,是指远离公路的山村。

  农业税是早在2003年就完全免除的,种地还有补贴,家庭的经济来源基本靠工厂的收入,这些都让“农民”的身份变得模糊。不过陈国东还是脱口而出自己是“农民,因为户口簿上是这么写的”。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如果陈国东是几十公里外的嵊州农民,看病的麻烦会少很多。

  嵊州市是绍兴地区下属的县级市。其小康示范村中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中都很有名。

  “赤脚医生”,是鲍行健几十年前的职业,现在他已经考取了国家正规的行医执照。在仙岩镇西鲍村的公共服务中心,鲍是本村长期聘用的惟一专职医生,每月工资800元。

  而在嵊州其他大的中心村中,医生往往配有好几个,来源是专科毕业的中专或大专生——“现在找工作难,所以每月能有七八百元的工资,在嵊州已经过得去了。”当地记者说。

  医务室不大,备有感冒发烧药品和基本的医疗器械。村里会组织村民进行定时体检。如有大问题,村民还是要到镇上,乃至更高级别的医院去就诊。

  医务室,是西鲍村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一个部分。矗立在记者面前的服务中心,是一座3层楼的新式大楼,大楼前的花坛周围,是城市社区中常见的简易体育器械。村支书童开华说,每天清晨,这里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老年人都来这里晨练。

  按照嵊州市“新农办”(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要求,西鲍村的村级服务中心分为“一厅、七室、三中心”。“一厅”为百姓议事厅,西鲍村的议事厅是个类似于学校礼堂的大房间,能容纳三百多人,村支书介绍说,每个月村里都会请专家来进行普法教育或者是农技推广,这里就是课堂,也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会场;“七室”为村务办公室、综合会议室、治安调解室、科普阅览室、医疗计生室、党员活动室和老年活动室;“三中心”为农民培训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活动中心。

  西鲍村属于示范性的中心村,其村级行政中心与临近的东鲍村和大地坪行政村共用,因此辐射人口为1500人至2000人左右。而在这个嵊州市,基本也按照三至五个行政村共用一个行政中心的比例进行建设。

  嵊州市“新农办”的主任说,西鲍村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完全是新建,如果没有能力新建,就将原来的村行政楼、甚至是祠堂之类的公共建筑改建,在设施上要重点解决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及老年活动室、医疗室。他认为,这些服务中心的关键在于“服务”:“以前的办公楼,老百姓哪里敢去?现在是敢去看病,打乒乓球,晚上唱卡拉OK的地方。这也意味着政府职能的转变。”

  但是,硬件条件一流的服务中心明显利用不足。除了医疗室和老年人活动室之外,其他房间都大门紧闭。图书阅览室每周开放仅三天,而且都是晚上。村支书说,本村的青壮年大都在外谋生,每天晚上在服务中心唱歌打球的,主要是周边企业中的外来工,事实上他们的人数已经远超过了本村农民。

  政府还是市场之手?

  西鲍村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投资为100万元,其中西鲍村的村集体就负担了80万元,上级拨款仅为20%。此外,西鲍村也要支付诸如医生工资、中心的维修保养等费用。而且,西鲍村还负担了村民的12年教育——报销所有村民考上大学前的学费。

  西鲍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整个绍兴市和浙江北部的村集体经济情况相仿,90年代初开办乡镇企业,90年代末将其改制成为完全的民营企业。目前西鲍村周围有十家锻压机厂、造纸等中小型工厂,每年西鲍村的集体收入达到120万元。 “年收入上百万的村集体,在绍兴属于中等偏上。”一位绍兴当地记者这样评价。

  “强有力的村集体财力,是浙江北部的特点,也是浙江新农村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杠杆。”浙江省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顾益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即使是嵊州市内部,也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在新乡村建设中起点不同的问题。市新农办的俞土法介绍说,嵊州在整个绍兴市也经济相对落后,所以总体上政府的投入只能起一个撬动市场的作用。“直接投入新乡村建设的县级财政为每年500万元,省和绍兴市的配套资金更少,每年各自都在100万元以内,总数就是700万元。起到的效果却是得到了每年5000万至6000万元的市场投入,这个数字占到整个新乡村建设全部资金的48%。”

  所谓的撬动市场,常见的手法是撬动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民——“无论是多富的企业主,无论是否已经完全走出了农村,他们的根还是农民,先富起来的农民。”(顾益康语)——回报社会和家乡,不愿“锦衣夜行”的心理,这些都是人的本能。

  俞土法介绍的一个个案,是西后村出了一个固定资产数亿元的建筑老板,其兄被选为村委会主任。2005年老板的弟弟一人出资190万,硬化了村里的2公里道路,出资30万改造自来水管网建设,还出资20万建立了一个农民公园。诸如出售路、桥、凉亭冠名权的方法,也在嵊州各村中被广泛采用。

  超前的工业反哺农业

  绍兴县杨汛桥镇是一个经济奇迹。镇里一条数百米的街上集中了7家上市公司。自2002年开始经济总量始终为全省第一,人均GDP超过1.5万元。

  事实上,从零工业崛起为“浙江第一镇”,杨汛桥只花了十年时间。镇宣传委员丁焕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1996年我刚来这里工作的时候,准备政府工作报告第一项还是农业,但其实那个时候农业收入占财政收入也就是10%左右。”

  丁焕盈记得很清楚,当时的统计数字80%以上的杨汛桥农民已经在企业中就业,但是这样的意识:“田是我们自己的,还是要种的。”1998年是个转折,国家对于浙江省的粮食政策放开,粮食指标逐渐取消,土地就活了,人也活了。从此,兼顾工业和农业的人越来越少。

  时至今日,杨汛桥的农业产值仅为GDP的0.25%,“种田只是为了锻炼身体”(一位杨汛桥干部语)。

  在如此雄厚的工业基础上,其受到工业反哺的待遇实在有些“奢侈”。

  杨汛桥镇党委书记赵建国向《中国新闻周刊》大致介绍了镇村两级政府对于农村保障的转移支付:

  第一块是1994年就开始的货币补贴。男60岁,女55周岁以上每月可得100元。而条件比较好的村,村集体向村民补贴水、电和煤气费,并供应粮食或进行商品粮的货币补贴。杨汛桥的村级集体经济中每年有大量的可用资金,主要来源于物业出租,年平均达到200万元。

  第二块是2004年开始镇一级财政向老年村民的货币补贴,力度和方法与村一级完全一样。

  仅以上两项,老年村民就得到了每月200元的“退休工资”。从2004年开始,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由镇政府负责出资。

  所在村60%以上土地被征用的农民,其集体资产经过盘点之后,量化给每个农民,每人根据村级可支配受益进行分红。而发达的工业背景也大量吸纳了劳动力,目前整个杨汛桥镇的年人均工资为1.6万元。

  最令赵建国自豪的,是其2003年上任以来,每年的教育投入都占可支配财政的20%以上,2005年达到了57%。近年开设了两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杨汛桥镇的小学收费是每月200元,包括一切学杂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借读费仅仅是多收200元,而且和当地学生进行混编。

  “那两所民工学校,实在是公立学校放不下这么多人,才不得不开设。杨汛桥有特殊性,外来工基数太大。中小学总共7000人中,外来工子弟就有3000人。如果按照我们自己的指标来说,其实教育早就现代化了。”

  “说实话我们真的没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城里人不见得比我们过得好。”杨汛桥镇上孙村一位村民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带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村民家家户户都是三层的别墅。而所有的旧砖瓦房都是出租屋,供应给外来务工人员。村里的垃圾都已经社区化管理,放在村中固定的垃圾箱中。和城市社区相比,上孙村比较明显的差距是缺少绿化,而且家家户户在宅基地上建造的别墅由于缺少规划,显得拥挤而凌乱。

  难以普及的模式?

  “凡是集体经济搞得好的地方,新农村都搞得好。比如绍兴、杭州、宁波这些地方,处于浙江省北部,集体经济收入较高,新社区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造肯定走在前面。”浙江省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顾益康向《中国新闻周刊》总结道,“但这不是全部,在整个浙江,就有三种主要形态。浙江北部的集体经济比较发达,东部如温州台州地区的个私企业发达但是集体经济相对薄弱,还有中西部的相对不发达。”

  温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主要以农民为主体,从社会协作方面进行。嵊州市的政府资金撬动市场,与这种模式就很相近。

  而西部的欠发达地区,主要是丽水、衢州两个地级市,新农村建设从农村的“垃圾革命”和道路硬化开始。“我们希望花钱少,见效快,老百姓动手能做的先做。农村的‘污水横流’至少可以整治成为‘污水沟流’。这方面花费不大,每个县拨款几百万就够了。”戴益康说。

  这一点其实借鉴于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从给农村发水泥开始,引导农民自己整治家园。

  戴益康认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超前,得益于以农民为主力军的乡镇企业个私经济,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但这种模式并不能在中西部推广。

  “我认为中央投入到中西部的资金,80%以上应该投到教育上。东部地区的村村贸易模式在中西部是不可复制的,成本太高。西部有些村本身很荒凉,资源非常恶劣,不能自给自足,通了公路又怎么样?还不如把造路的钱用于搬迁和教育,让农民的后代能够上高中、中专和职高,能够面向全国就业。从根本上解决中西部的三农问题,必须从人做起。必须大幅度增加中西部农民的教育投资,让他们有良好的教育途径。人就不会待在穷山恶水里成为政府的包袱。路造好了,没有技术,人出来打工干上几年之后回到中西部去,也还是政府的包袱。”戴益康说。

  浙江的做法是酝酿从2006年开始给25个欠发达的县,向上扩展义务教育到中专和技术学校。这笔投资经测算在3亿元以内。两到三年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或许可以决定一个农家子弟的未来是不是一个单纯的农民工。

  “中国的三农问题,我认为可以在浙江得到一些答案。”戴益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朱雨晨)

来源: 中新网 作者: 朱雨晨 编辑: 杨晓燕
·致公党中央拟向政协会议提交新农村建设等提案   2006-02-28
·新农村建设要“三戒”:急于求成、简单、包办   2006-02-28
·农民寄望两会:盼新农村建设先抓眼前的困难   2006-02-28
·评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2006-02-28
·评论:农民的话语权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2006-02-26
·建设新农村别急着推典型、定模式   2006-02-25
·共青团中央启动实施“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   2006-02-25
·评论:新农村建设要少搞样板工程   2006-02-25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2006-02-23
·新农村建设将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2006-02-22
返回国内新闻

 生活资讯 更多 
·明年艺术类考试实行网上报名
·本周六百大店庆 最低4折以下
·杭州钱塘江两岸色彩规划完成
·浙江省气象台:今天天气好
·货车过杭州湾大桥要穿反光背心
·杭州飞西宁呼和浩特航班取消
生活提醒 求职考试 消费商情
杭州天气 今日电视 今日影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985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何始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