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难”、“读书贵”、“读书远”是多数西部农村家庭面临的无奈现实,不少家长都经受过“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马上穷”的二难选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成了贫困地区农民最沉重的负担。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西部准备好了吗?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石柱县原教委主任刘中慧3月6日告诉记者,以其所在的国家级贫困县石柱为例,按照文件规定,2005年全县中小学杂费收费标准(含信息技术教育费)为城镇小学每生每期130元、城镇初中每生每期200元;农村小学每生每期6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期85元。去年秋季开学,全县公办初中、小学共收费1750万元,服务性收费中仅“课外活动教育费”、“教辅资料费”收取1210万元,两项合计2960万元。今春新政策实施后,中央和重庆市补助该县2006年杂费1552万元,补助预算内公用经费199万元,两项合计1751万元。即便如此,根据重庆市财政局和市教委相关规定,就是按最低标准计算,这其中还有220万元要纳入县财政预算安排。
刘代表说,石柱是一个集三峡库区淹没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地方财政相当拮据,难以保证生均公用经费划拨到位,使学校正常运转难以维持。刘代表认为,每年如果国家不能解决这1000多万元的经费缺口,所谓的“两免一补”政策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同样,对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张明梁也感触良多。他说,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一费制”管理后,家长们仍感到心理包袱十分沉重,因为这一被认为是最有效根除教育乱收费顽疾的良药,旨在让老百姓教育消费得明明白白的好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事实上,一些学校在春秋季开学的时候似乎是严格按照国家、当地政府的要求去执行,没有乱收费,但之前之后进行暗箱操作现象十分猖獗,老百姓最关心的、认为最昂贵的乱收费—————“择校费”仍在一些学校实行,“一费制”后面还另开辟出服务性收费项目,使老百姓感到有口难开。虽然各地政府部门曾三令五申严禁学校乱收费,严惩了部分乱收费的学校负责人,但利益的驱动,仍使学校乱收费者敢于顶风作浪,硬闯“红色禁区”,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本领演绎得淋漓尽致,致使学生和家长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张明梁非常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他从调查、听取身边的老百姓反映所知,我国西部地区实行“两免一补”“一费制”后的运行情况看,规范收费现象并不乐观,乱收费现象仍普遍存在。国家发改委在今年2月份曝光的八所学校乱收费金额达2270万元,主要存在超收学费、收取赞助费、乱收实验费、洗涤费、超“三限”招收学生、设立校中校等。在重庆开通的关于教育收费热线上,一天就接收300多个家长电话中,反映不了解收费政策,以及学校收费不开收据、收取课外教育活动费,收取借读费、学杂费外还收取信息费等。
家长反映学校乱收费,是否意味着教师们日子就好过?根据全国人大代表鲁善坤的调查,目前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素质不高、待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在不少西部偏远山区,很多学校是“一人一校”,有的甚至一名公办教师都没有,不少从教人员根本不具备教师资格。“爷爷奶奶教小学”就是最形象的写照。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正想方设法解决农村教师缺编和年龄老化问题。记者从宁夏代表团了解到,针对山区教师短缺的现状,正由地方党委组织部门出面,清退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占用的教师编制,全部用于补充山区教师。
云南代表团有关负责人称,该省红河州采取政府购买教师岗位的办法,为5个贫困县补充了1000名左右合格教师。
而在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也将建立珠三角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帮扶制度,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帮教,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