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4月5日电(记者俞懋峰赵东辉)驾一艘小船将亲人的骨灰撒向大海,种一棵树让“入土”的哀思生根发芽……广东的丧葬风俗正在随着火葬方式的普及而悄然变化,“海葬”和“树葬”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中国人传统的殡葬习俗为“入土为安”,即去世后把尸体安放在木棺中入土下葬。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客家人在土葬之后还有“执骨”的习俗,即在死者埋葬几年后把骨头从坟墓中拣出来,放入“金塔”内,供奉于阴宅中。这种“地下造宅”的葬俗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迅速膨胀的时代成为社会发展的包袱。
中国对火葬的提倡,原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倡导和1997年中国发布的《殡葬管理条例》。根据《条例》,地少人多的广东省引导民众改革传统的土葬以节约殡葬用地,并消除死者携带的传染病毒。
据广东省民政部门最新统计,2005年该省有98%的逝者进行了火葬。“火葬之后对骨灰的处理分为两类。”广东省民政厅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一类是保留骨灰,将骨灰安放在骨灰楼或者安葬在公墓中;还有一类则不保留骨灰,将骨灰撒入大海或埋在树下,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海葬和树葬。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的火化率已达到100%,每年这里有超过一半的逝者骨灰入海。为此,火葬场专门配备了出海撒放骨灰的船只,亲属可以选择集体撒放或租用专船撒放。据悉,深圳市也将于本月17日、18日两天举办骨灰撒海集体活动。
广东省南海市殡仪馆在殡仪馆后面开辟了占地30多亩的青松园,帮助民众将亲人的骨灰播撒在森林中,成为另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殡葬形式。
广州市民政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广州市每年不保留骨灰的人数只有200多人,但逐年有微弱上涨。“由此可见,回归大自然的殡葬形式要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他说。
随着人们丧葬观念变化,广东的丧葬服务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今年3月,中国首家由生产厂家直销经营、用户随意挑选的殡葬用品超市日前在深圳开张。清明节前夕,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推出“骨灰盒送回家”的服务,一些市民把亲人的骨灰盒“请”回家进行祭拜。
“没有烟雾,只有花香。”是深圳市殡仪馆一位管理人员对今年清明节祭拜活动的感受。据悉,今年清明期间,在深圳参加拜祭活动的人数估计在20万左右,9成以上市民选择了“鲜花拜祭”的新拜祭方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