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胳膊肘为何向外拐
银联没法与各银行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看上去像是一个悖论。
银联全称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完全以国内金融机构为股东,85家首期发起股东中,有4大国有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银行,45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12家农村信用社。身为股东的各国内银行居然要“胳膊肘向外拐”不能不令人奇怪。
原因说来并不复杂,首先是85家股东股权高度分散。“银联最大的股东四大行的股权比例大概只有4%左右,股东单位非常多,所以哪家对于董事会都没有绝对的影响力。”一位熟知内情的人士对记者说。
另外是,各银行从银联发展中获得的红利也十分有限。
最后是,银联人事任免等主要事务基本上由人民银行说了算,因此长期以来银联更像是一个政府机构,银联形成了某种“眼睛向上”的文化。
一位银联内部人士对记者抱怨说,这种文化效率低下。在银联内部广为流传的一个事例是,一回银联开通马来西亚刷卡,银联有关部门写了一个新闻稿,但是由于要层层签报,先是部门内签报,再是部门之间进行会签,再签报领导,最后签出来了,但是早过了新闻时效。
这种运作机制,对银联的另外一个重大影响,就是对于公共关系的忽视。诸如银联系统瘫痪、跨行查询等相对银联的重大品牌危机,银联都未能及时主动反应,这也直接导致面临VISA和万事达强大竞争情况下,还面临国内公众舆论的强大“垄断”压力。
针对这些情况,银联告诉记者,已经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成立了品牌营销部,专门开展品牌建设;再是成立服务奥运办公室,提升北京的银行卡受理环境。但是,这两个改革措施,显然离银联自身的体制问题还相去尚远。
“从中国民族银行卡产业发展的阶段来说,央行现在保持银联对国内银行卡转接的垄断是对的。从弥补成本角度,银联合理收费也是不错的,但一定要建立一个合适的利益机制把自己和银行捆绑起来,也与公众建立一个很好的利益共享和沟通渠道。”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杨青副教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