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新一轮的加息。笔者认为,加息对遏制经济过热、投资失控等效果还待观察,但对百姓影响较大。
2003年始发的本轮经济过热,首先表现为投资失控。抑制投资提高贷款利率办法得当。但在中国,这办法很难显灵,原因在于投资结构。
在一些发达国家,推行纯正的市场经济,市场法人是工商投资的天然主体,贷款利率提高,意味着投资成本增大,投资回收期延长,市场风险增大。所以,一旦贷款利率上调,抑制投资的效果能很快实现。
在中国,经济形态尚属市场与计划的“混合形态”,除了市场法人,政府也是投资主体。
查阅宏观统计报表,外行人也能发现,所言投资失控,主要是地方政府直接投资以及政府控股企业的投资失控。政府投资冲动很大程度缘于地方政绩冲动,银行由政府控大股,政府投资风险由国家(其实是全体百姓)扛着,犹如把钱从左口袋挪到右口袋,不可能如市场法人那般计较投资成本,更不必忌讳投资风险。为啥一边宏观调控,一边投资增速数倍于GDP增速?这是主因之一。
投资失控还与投资的投向有关。地方政府投资多半以非生产性投资为主。这类投资比重过高,必出现进口需求严重不足,外贸顺差过大,直接转变为人民币升值压力。然而,升值影响出口,出口关乎就业,就业又连着“稳定”。如此这般,加息或升值,政府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为啥说加息也有害?对于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非公经济36条”形如“玻璃门”,正常信贷很不容易,国家再提高贷款利率,无疑进一步增大经营成本,致使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更为窘迫。
当然,此次同步调高存款利率,对不买房或无力买房的大多数百姓终究属于利好。好歹,百姓手头余钱“贬值”的幅度缩小了一些。(河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