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士在榕染上“福寿螺病”
继北京福寿螺事件后,人们谈广州管圆线虫而色变。昨日,福州出现了一例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者。
据了解,该患者由于想祛除青春痘,误信传言吃了广州管圆线虫的寄宿体——“旋马虫”(福州称之为鼻涕虫,医学上称蛞蝓)引起的。
目前,该患者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如何辨别福寿螺
首先看大小。福寿螺和田螺的个都比较大,唆螺的个比较小;唆螺一般只有成人的小拇指大,或者比小拇指更小;福寿螺和田螺则一般比成人的大拇指大,有的还大很多。
其次是看壳的颜色。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色,田螺则为青褐色;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
三看形状。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福寿螺螺盖则偏扁。
此外,如果是加工成螺肉,也可以略加区分。田螺的肉多为青褐色,福寿螺的肉颜色较浅,多为黄白色。
为祛除青春痘
吞下“旋马虫”
该患者姓周,重庆市人,今年31岁。几年前跟随爱人一起来福州,在一彩印厂做临时工。
最近,周女士因脸上长出大量青春痘,在涂抹药物无效后按照家乡传统说法医治:认为长青春痘是“上火”,吃“旋马虫”才能治愈。
8月3日晚9时许,周女士在租住房屋周围和洗衣池旁边捕捉“旋马虫”,共抓了13条。虽然觉得恶心,但想到满脸的青春痘,周女士强忍着把其中的10条虫,和着糖水分几次吞服了。
服用“旋马虫”3至4日后,周女士的臂部、腰部、腿部和双手出现了麻木、针刺般疼痛,继而出现低热、发冷、出汗、荨麻疹等症状。
怪病诊断不明
医生束手无策
周女士于8月10日赶往晋安医院就诊。病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8月14和17日又前往省立医院内科诊治,因诊断不明,吃药后亦未见好转。
8月21日,由于病情不断加重,周女士出现剧烈头痛,于当晚住进福建医科学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23日上午,患者刚开始感觉肩痛后就渐渐昏睡,神智模糊了。”一位医生说。
随后,该科陈君敏医生怀疑周女士可能感染寄生虫,嘱咐其家属携带“旋马虫”标本,到省疾病控制中心进行虫种鉴定。
鉴定才知病因:
广州管圆线虫
“当时,经过我们鉴定,该虫医学上称之为‘双线嗜粘液蛞蝓’,福州俗称鼻涕虫。”省疾病控制中心的林金祥说,该虫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重要中间宿主。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初步拟诊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
为明确诊断,省疾病控制中心建议,立即对周女士进行腰穿抽取脑脊液和外周血,检查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和抗体与嗜酸性粒细胞,并嘱咐其家属在原住房周围和洗衣池附近再次捕捉“旋马虫”,以检查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
经检查,周女士脑脊液和血清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阳性,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37%,并检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
“最后,确定该患者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林金祥说,这个与北京福寿螺事件病因一样,都是广州管圆线虫惹的祸。
什么是广州管圆线虫病?
到底什么是广州管圆线虫病?昨日,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卫生部寄生虫病咨询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林金祥,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什么是广州管圆线虫病?
林金祥(以下简称“林”):广州管圆线虫是陈心陶于1933年,首先在广州鼠肺内发现的,1935年被命名为广州肺线虫,1945年改称广州管圆线虫。
过去在我国大陆极为罕见,直至1996年才报道4例确诊病历。随着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福寿螺,在我国南方地区不断扩散蔓延,该病将会成为我国南方地区、最具潜在危险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
记:我省有出现过这种病例吗?
林:去年,仅在厦门发现两起食用螺肉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
记:目前情况如何?
林:目前,福州许多内河都生有很多螺,许多市民还有食用的习惯,因此病例可能还会增加。但我省医疗机构能处理该种疾病,不像以前都要通过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诊断。
记:该如何预防?
林:最有效的方式是,把螺类丝虫的检测列入到日常的卫生检测内容。不仅福寿螺有寄生虫,其他的螺也有。在螺成为人们餐桌美食的时候,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对每天上市的螺进行抽检。
记:平常生活中,市民该注意些什么?
林:可以从以下几种措施进行预防。
1、避免进食生鲜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鱼、虾、蟹和水生植物;
2、不喝生水,不吃生的蔬菜;
3、不用盛过生水产品的器皿盛放其他直接入口食品;
4、加工过生鲜水产品的刀具及砧板必须清洗消毒后方可再使用;
5、不用生的水产品喂饲猫、犬等。
记:如何让市民能远离广州管圆线虫病?
答:从长远上,首先建议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经口感染的疾病,把好“病从口入”关,即可预防感染。
其次,培养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和防治队伍。目前,我国各省(市、区)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和防治手段普遍不熟悉。
另外,建立预警机制。各地疾病控制机构,平时应主动收集、分析、调查、核实有关疫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