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趋向“全覆盖”
《中国改革报》发表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沈立人的文章说,全民社保在全国已经推开,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中西部,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到养老保险,都以“全覆盖”为目标,虽然还是“低水平”,出于“未富先保”的现实国情。但是,何时可望达标?大多推之于中长期。其实,如吴敬琏所说,每年公费吃喝、公费用车和公费旅游、公费出国都以两三千亿元计,即使不能全免,节约一半,就够全民社保了。可见,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想做、有没有决心做。向节约型政府前进,合理调整财政预算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连同其他措施,全民社保绝非奢望。
社保支出还要用多少钱?
《半月谈》有文章说,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实现全民低保只需要为部分还没有建立这一制度的农村地区及城市中部分被漏掉的居民提供低保。上述两类低保人口的数量不会超过3000万。按人均每月50元计(因为这些人中的多数是农村人口,其低保标准低于城市),需要“新增投入资金”不会超过180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2005年财政收入31628亿元的0.6%还不到。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每年都有10%以上的增长率,拿出其中很小一部分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完全有可能搞一个全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李迎生教授认为,“我国的国家财政已具备向农业转移支付的实力。”按照他的估算:财政每年拿出1600亿元左右,基本可以将医疗保障全覆盖;拿出1000亿元左右,基本可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养老问题。
中央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近年来虽然不断增加,但没有列入法定预算,且支出比例与收入相比太低。社会保障没有成为政府最大的、经常性的财政支出。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不足15%,排在世界后头。医疗保障支出在世界卫生组织190多个成员中倒数第四。事实上,最近5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40%左右,如果把经济建设投资减少10%并投入到全民社会保障上,社会保障能力提高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十分显著。
为社保资金“托盘”
《东方早报》一篇评论说,针对建立基本社保制度的民间和学界诉求,也针对政府为织造社保网的不断探索与努力,有一种不合时宜的声音断言“全民社保于中国国情是‘乌托邦’”。我们认为,不管论者的出发点是什么,这都是一种有害无益的“杂音”。诚然,中国人均GDP才超过1000美元,有13亿人口,的确无从承担如西方福利国家那般的高层次社保,但高水平不行,低水平一定行。
我们相信社会各界对社保的价值所在已达成充分共识,我们亦相信加快社保改革进度,加大社保覆盖面已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战略取向之内,成为“十一五”期间国内社会改革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社保改革的推进尤其依赖于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型为基础前提的财政制度的综合改革,以及建立公共财政制度作为为社保资金托底的“大盘”。
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广州日报》上一篇署名朱江平的文章说,从深化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实行全民低保,也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社会保障固然不可超越经济发展水平,但也不可太过滞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保障程度必须相应提高,否则,市场经济就难以发展。我们已搞了十几年市场经济,目前的经济实力,决定了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可能很完善,但也有了逐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好事不可能在一个早上都完成,但应区分轻重缓急,把急需做的先做。解决全民低保就属于这类问题。因为它事关人的生存,属社保的第一支柱。把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居民低保提上议程,还农民以最起码的国民待遇,是打破城乡分割的第一步,这一步不走,其他都是奢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