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鸟儿来说,翅膀就是生命。我们呢?什么是我们的翅膀?没了翅膀,我们怎样飞翔?”
参加社会实践,赴青海考察普氏原羚的途中,兰州大学草业学院的李强同学,有感而发写下随行日记。
写下3个问号的李强,是颇具影响力的兰州大学学生社团“绿队”的成员,2004年随队考察有着“高原芭蕾舞者”之称的普氏原羚——仅存不足300只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到2006年,兰州大学“绿队”已连续3年关注这一濒危动物。
“绿队”仅是兰州大学百家学生社团中的一个。近年来,兰州大学倡导“大实践”理念,引导大学生用好每年多达170多天的节假日、寒暑假时间,到实践中增长才干、认知社会、发展自己的兴趣、检验自己的书本知识。学校常年建有32个社会实践基地,把大学生的“三下乡”变为“常下乡”。
2006年,兰州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突破210个,近1600名大学生参与了暑期社会实践。
资源环境学院学生陈睿山带队,历时两周多,从兰州到敦煌,关注民勤生态环境,关注玉门资源型城市转型,他感言:“没有实践经历的大学生活是比较黯淡的。”
原本以为政策宣讲十分简单的政治学院学生施泽东,到农村宣讲“新农村建设”理论时才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在农村长大,农村的许多方面自己还是不够了解。社会实践,让我有机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归来,施泽东有了长大的感觉。
回到校园,每每想起艾滋病女童和他的父亲,文学院大三女生丁玲便不由自主地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丁玲想到:“现在的大学生到底缺少什么?缺的就是社会体验,缺的就是对社会更加清晰的认识。每每遇事,表现得那么‘愤青’,就是因为对社会不够了解,了解了,就会客观、平和、理智地去看它。”
而哲学社会学院马树海同学认为:“社会实践为我认识国情打开了一扇窗户。”利用暑期赴宁夏考察农村基础教育,14岁女童“哥哥,你能不能想办法让我上学”的请求,让马树海体会到了责任两字的意义。
设立社会实践奖,发放专项经费,办理人身保险,实施招标立项制……说起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所作的种种努力,兰州大学团委书记张旭晨说:“原因只有一个,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再好不过的舞台。”
张旭晨的案头放着“绿队”普氏原羚项目考察的文集,名为《最后的舞者》。它引发了张旭晨乃至兰州大学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思考:大学生也有两只翅膀,一只是专业知识,一只是实践能力。不可否认,两只翅膀一只强,一只弱。我们所做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让他们的两只翅膀都硬起来,在社会的天空中飞翔,仅有一只翅膀坚硬是不够的。”
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恒滨全力支持,在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他拿出自己的专项资金予以扶持。但他同时表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需要更多的制度设计,需要更多的经费支持。”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制度,来保障这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比如将它纳入学分考核、明确时间、明确经费、明确政府部门的责任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