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发布学术调查报告《重返经济舞台中心——长三角经济区融合转型研究》。报告称,今天的长三角在各个经济总量指标上都已经超过了珠三角。诚然,近年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已取得巨大成绩。
然而在欢欣鼓舞之际重新审视,长三角仍有许多发展瓶颈不容忽视。
“虽然长三角在经济规模、整体实力上超过了珠三角,但现在就下‘全面超越’的定论恐怕为时尚早。”华师大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研究部负责人沈玉芳指出,“相比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市场活跃度仍然较弱,行政区经济分割问题依然突出。”
市场有待进一步激活
据统计,2006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逼近4万亿元大关,达到39526亿元。同年,珠三角GDP则达到2.2万亿多元,经济总量小于长三角。从历史上看,虽然长三角近年来屡得政策“托市”之风,经济总量连续数年超过珠三角,但经济增长速度却明显低于珠三角。从2000年到2006年,珠三角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比长三角快了1.5个百分点。
作为牵引中国经济高飞的两大“引擎”,长三角与珠三角却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经济体。珠三角作为先发地区,其开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市场开放基础和氛围相对较好。而长三角处于后发,比如上海从90年代初开始。
从经济运行模式上看,珠三角服务业比重较大,尤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外贸服务发达;而长三角则以生产型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亦大都围绕制造业发展。从经济体制结构上看,珠三角的私有经济异常活跃,而长三角的民营经济大都有大型国有企业改制背景,政府在其间依然发挥着不少行政指导作用。正是经济模式与结构的巨大差异,导致长三角在市场开放程度和活跃度上仍然逊色一筹,有待长三角的经济转型和服务业升级进一步激活市场。
复杂格局影响一体化进程
2007年是长三角一体化被分别写入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然而在一些领域一体化进程不但没能迅速开展,反而陷入停滞状态。
“这是一个天生的难以克服的问题。”长三角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如是回答,“长三角与珠三角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珠三角隶属于广东省一个行政建制,政策统一性、一贯性、变通性优于长三角。而长三角是三省市分离格局、诸侯经济,往往引起过度开发和恶性竞争,对内在资源共享互补十分不利。”
沈玉芳亦指出,“近年珠三角向‘大珠三角’发展,港澳发达的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助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成为珠三角的一大发展契机。而长三角却依然在‘15+1’的小长三角状态中原地踏步,长三角统一市场至今尚未形成。”
他同时表示:“目前长三角一体化主要在依靠行政力量加上计划经济力量推动。但事实上,区域间发生的很多经济不协调问题,都是由于市场体制的割裂、行政区划分割以及地方政府的地方意识和过度介入所引起的。
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也认为,目前政府俨然依旧是一体化的主角。然而政府在一体化中唱主角,一体化却始终做不好。现在讲一体化,政府应该齐步退,让民营企业、让市场来唱真正的主角。
市场一体化非行政一体化
针对复杂行政格局影响长三角一体化的问题,近日媒体报道说有学者倡议建立长三角特别行政区,亦有专家建议将16城市扩至两省一市。
随着近年经济飞速发展,长三角的经济范畴实际已突破“15+1”的最初框架,长三角扩容,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发展长三角似乎已成共识。但如何扩,扩多少?仍然存在众多异议。
针对“将16城市扩至两省一市”的建议,沈玉芳明确提出质疑。他认为扩至两省一市无疑是将长三角的经济区概念又推回行政区概念,看似合理,实质不合理。长三角一体化应该是市场的一体化。两省一市的省级政府直接对话方式,更强化了行政区经济思维,增强了省级政府的管理强势作用,强调的是通过计划来摆布经济运行和生产布局。这与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势必产生新的行政区域问题。
沈玉芳最后表示:“总体上可以判断长三角未来势必会超越珠三角。但目前市场活跃度和区域规划问题依然存在。应该通过区域的合理规划,让长三角更上一个台阶,对内发挥出对全国的辐射作用,对外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竞争。而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怎样营造统一市场,充分提高市场活跃度等方面,仍需大量努力。”
各城市应共演一台戏
长三角区域融合转型中长三角各城市应扮演怎样角色?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的主要思路是上海和其他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分工。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上海的主要走向是发展服务业,区域内其他地区需要在接受上海制造业转移和支持上海服务业发展两方面与之接轨。上海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决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水平。
陆雄文还指出推动一体化的主要形式是企业跨地区分布和企业跨地区并购。可以充分借助上海金融中心和投资中心的作用,拓展区域内投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优质资本、优良企业跨行政区的并购和资产重组,以产权为纽带,建立起企业之间的联系。
就上海作为龙头城市的转型问题,多数专家认为,无论是从历史脉络、现实基础和未来战略的需要,上海都必须放弃一些以追求短期GDP增长为考量的制造业布局,以担当区域经济龙头的历史勇气和智慧来大力投入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所所长杨建文更表示,上海应拿出“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把国际金融、航运中心“藏在口袋里”,而是联合长三角其他城市,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打造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长三角一体化。
融合: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5月27日召开的复旦大学管理前沿论坛之“长三角——重返经济舞台中心”上,针对近日“复旦、港大六教授建议设长三角特别行政区,发改委称没必要”的报道,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则称:“我们从未建议扩大上海行政版图,建立长三角经济特别行政区。”并且认为,长三角区域经济近十年的突破性发展基本和主要动力来自市场力量,区域经济的融合要遵从市场规律,不能重新塑造一个新的权威,凌驾于苏浙沪行政权力之上。设立一个新的权威,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管制经济的方式问题,也会给微观经济形成一个错误的信号,使得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更以政府意向为导向。
关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复旦港大的六位教授一致认为,其中政府的作用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放手并促进市场力量的成长。政府应该进一步改革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放松对国有企业的管制,而非参与或干预微观经济决策。应该鼓励长三角区域的自由贸易,让更多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活跃起来。而这些企业才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