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9日讯(特派记者 李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对于西藏拉萨城关区纳金乡嘎巴村的村民多普吉来说,幸福就是住上了宽敞明亮的藏式小楼房,告别了人畜混居、简陋的土坯房放牧生活。
|
噶巴村定居点 |
9日,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了位于拉萨市区13公里的纳金乡嘎巴村集中搬迁点。说是搬迁点,还不如说是一个小社区。村口几排气派的新房让人眼前一亮。村前是日夜流淌的拉萨河,后靠曾经游牧的草场和大山,这片从沙棘生态林地中拔地而起房屋群,成为了拉萨近郊一道亮丽的人居风景。
走进嘎巴村49号多普吉的家,屋里很热闹,63岁的多普吉请了乡亲们过来帮衬着自己把院内的小阳台盖起来,他寻思着得给院里添点花草,装饰得更漂亮些。
三年前,多普吉做梦都没有想过能享这样的福,一辈子和老伴在高山草场上牧牛,种植着6亩小麦和青稞地,全家的收入也就够上不饿肚子。儿子后来跑出去,干起了建筑活,全家年收入增长到了2万多,家里渐渐有了起色。
后来,乡里派人找到这位老党员说,政府出面统一安置村民们,划块地统一盖楼,多普吉先是一喜,随后愁了,盖房的钱怎么办?工作人员告诉他,自治区政府、拉萨市以及城关区都有补贴下来,大概两万五,而且还可以申请建房贷款,住进去后慢慢还,城关区在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中,对绝对贫困户房屋建造,还采取由政府补助5万元资金,包干建设的方式进行。这不仅考虑了贫困农牧民自身的经济条件,而且也有效地改善了他们的住房条件。这个喜讯让乡亲们都很高兴,毫不犹豫地跑到规划地上去量尺寸打地基了。
多普吉钱前后后花了20万,把两层的藏式楼房盖起来了,宽敞而不铺张,一走进家,偌大的客厅整洁干净,布置的也十分漂亮,在墙上,还插上了国旗,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肖像被悬挂在客厅墙壁上方。“‘政府扶一点、援藏帮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就是好!”多普吉乐呵呵地说。
“我们以前住的都是低矮潮湿的木板房子,人畜混住,可如今我们的房子已经可以跟城市居民的房子一样漂亮,一样宽敞明亮了!”
如今,多普吉也像城里人一样,喜欢白天在自家的一楼吃饭、聊天,晚上到二楼的卧室睡觉。住进新房后,人畜分开、饮水卫生,电费也划算,农牧民们真正得到了实惠。
“农民朋友都说,政府帮助下住进了这么好的房子,一定要好好过日子,谋发展。我就想再多养些牛,另外把地包给了人,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儿子能够在建筑方面干的更出色,这样,还上房贷没有问题。”前些日子,多普吉还作为农民代表,受邀去参观奥运火炬在拉萨的传递。
|
与过去的人出混居的土坯房屋相比,如今崭新结实的楼房让人眼前一亮 |
嘎巴村村民平措扎西对农牧民安居工程的惠民举措也感受很深。他说,以前住房较小,一家8口人住得非常拥挤。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他家投入近30万元修建了200平方米的新房,这一切得益于党的富民、惠民政策。
城关区政府外宣办负责人告诉浙江在线记者,通过安居工程的实施,群众的住房困难得到了有效解决。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群众在住上新房的同时,还根据自身能力开办一些小商店、甜茶馆、理发店、电器维修点和家庭旅馆增加现金收入。通过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长期以来形成的过于分散的村庄,如今集中到了最适合居住的地方,长期以来群众习惯居住的面积过大、布局落伍的旧房,也改造成了安全适用的新房,此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成本和资源消耗。
新闻链接——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安居工程
2006年,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采取政府主导、民办公助的方式,“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将筹措资金27.26亿元,确保完成21.98万户农牧民住房改造计划,使全区80%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房。
农牧民安居工程作为西藏“三农”工作的重点,积极筹措和整合资金,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
以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为目标,安居工程实施以来,解决了11.4万户,60万农牧民住房,65万农牧民用电,102万农牧安全饮水,219个乡、1490个行政村通公路,111个中心乡镇通邮和3712个行政村通电话的问题,完成了近2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到去年,已达到2788元,30年间增长近16倍。
|
多普吉老人向记者讲述幸福生活 |
|
村里小孩搬下山来,上学方便了许多 |
|
漂亮整洁的客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