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的更多的是从不合理的角度,甚至不合法的角度来看,但是现在有一种比较好的趋势就是叫专家型的官员,那专家型的官员也许他本身就是教授,他也是博士生的导师,那么他在做官的同时带博士生,这叫不叫?
白岩松:
所以这样的情况很多,比如我们刚才就说了,2006年1月1日《公务员法》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可是为什么在昨天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报纸,有关的部门还在进行清理,而且一清理就几百,收入明面上的4.7万,我敢说一定比实际的报酬,可能比那个数额还要大,而且不会受到什么特严格的处理,这就说明我们的法律还没有建起它的权威性。
这个问题好像很严肃,其实这几天另一个事件让你啼笑皆非,中国的篮球有20多个运动员超龄,然后昨天新闻发言人对外是这么说的,我们查了,的确有十几个是超龄,但是我们既往不咎,以后不许超龄。但是你给我查去,中国过去体育相关管理的东西都严格规定不能超龄,那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查出来了,最后说既往不咎,我们的官员清退他的兼职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主持人:
《新闻1+1》,不一样的解析,今天我们关注的话题就是政府官员兼职的问题,政府官员兼职的问题很复杂,有的是自谋出路,要去兼职的,也有的是政府要求你必须兼职的,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看形形色色的兼职。
(播放短片)
解说:
舞着政府的鞭子,坐着行业的轿子,拿着企业的票子,占着兼职的位子。
这首打油诗形象地反映了公务员兼职这一现象,虽然国家有关文件对公务员兼职早有规定,但兼职仍然屡见不鲜,其中有公务员自谋出路兼职的,也有政府鼓励兼职的。
据《华商报》报道,9月16日,在陕西渭南市召开的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大会上,市长徐新荣表示,为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允许公职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8小时以外从事与职权无关的第二职业。
陕西渭南的做法被媒体分析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对公务员个人的关照,而在有些地区,公务员成批量地从事第二职业,则被看成是拉动地方经济的有效方法,大批公务员成为新时代的“红顶商人”。
2004年,“红顶商人”现象在安徽芜湖成系统、成系列地出现,芜湖市从市委书记、市政府领导到市财政、纪委、建委、经贸委、国土资源局、开发区管委会乃至审计监察等局的主要负责人都是戴着“红顶”的商人,双重身份在当地干部中被认为是荣耀和当然。
从事第二职业有来自于地方政府和公务员自身的冲动,也有社会利益的诱惑。
据不完全统计,公务员兼职最多的去处就是行业协会。安徽省去年检查的全省5472个协会中,党政干部兼职的超过了一半。有评论指出,协会愿意拉公职人员兼职,看中的是公职人员掌握的权力,能够借助政府为自己撑腰,而公职人员愿意在协会兼职,也乐意把协会当做自己的后院,可以通过协会为部门和自己谋取私利,这就形成了权钱交换,利益均沾的关系。
有文章分析到,如果说在行业和企业兼职的行为容易被公众察觉外,还有另外一些变相的兼职暗流在涌动。比如某些官员成了高校兼职教授、研究机构领导等等,这都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第二职业是否是兼职?“红顶商人”是否应该明令禁止?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我们尚未留意到的兼职行为呢?有评论指出兼职只是表象,所依托的公权力才是要害,只要所依托的公权力仍能脱离体制规范和公众监督,公务员所谓清廉自持的职业操守就会打上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