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连续降价之后,降价之风正在席卷越来越多地区。业内人士指出,早先市场认为去年12月20日价格下调幅度不够,再次下调值得期待,但此番看来,政策效果已经达到,短期内不会再次下调成品油价格。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成品油市场形势,达到了“三赢”,是积极正面的。首先,中石油、中石化、民营和外资加油站都纷纷降价,对终端消费者来说总归是好事,能够实实在在地成为竞争的直接获益者。
其次,石油公司通过降价促销,虽然单位销售利润下降,但扩大了销售额,降低库存压力,对于炼厂来说也能保证稳定的开工率,两相权衡,降价对公司有利。
第三,对于政府来说,去年12月20日降低了成品油价格,今年1月1日价内提高了消费税,相当于每升油价降幅已经接近2元钱。从去年两次政府调价来看,政府的态度并不追求所谓的“一步到位”,而是给市场预留充分的回旋余地。
一方面,政府表示加快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新政策仍然是政府指导定价。看似相悖,实则不然,有最高限价,有批零最高利润限制,但石油公司已经一改过去几年一贯执行最高价的做法,开始寻求市场调节。现在的市场状况应该正是政府所乐见的。
那么,已经能看到石油公司积极的市场行为,如果市场的调节是有效并且可控的话,政府还有什么理由再次调价呢?
不过,虽然降价风潮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渐渐蔓延,但应该注意到,中石油和中石化在绝大部分地区和多项业务上,仍然是合作大于竞争。在传统的竞争热点地区出现白热化竞争,与大部分非竞争地区的相安无事并不矛盾,比如并非传统竞争热点的北京,至今没有出现两公司的大幅降价。
从终端消费的角度看,降低成品油价格永远有空间,现在的国内外差价也表明的确如此,炼油的利润仍然相当高。不过业内人士呼吁要正确看待成品油的定价,从产业的发展看,油价并不是一定要降到成本线才“过瘾”。
我国的炼油已经与国外倒挂了4年,而在这期间,不断有新的炼厂在建设和投产,而炼厂也一直在做设备更新、节能减排、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等工作,投入巨大,中石化旗下炼厂有70%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
消化完了高价原油,只是在最近这4个月炼油板块才开始明显盈利。但很快市场需求又发生了逆转,库存屡创新高,甚至出现“憋库”,炼厂的开工率开始下降,石油公司又开始为销售发愁。因此,也难怪有石油公司负责人呼吁“给炼厂一点喘息的时间”。
从“油荒”到“憋库”,成品油市场供求关系几经波折。究其原因,除了有政策性因素、奥运“保供”压力以及下半年市场需求放缓等之外,致使供求关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原因,不能忽视中间商的煽风点火、人为操纵供需、制造波动的因素。
影响成品油价格的因素很多,完全市场化的价格也未必是我们所需要的,绝对的竞争关系也不一定就能达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政府逐步淡居幕后,给石油公司留出舞蹈空间,或许是实实在在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