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和22日,《小康》杂志社记者陈勇在湖南省长沙市采访一起当地强制拆除违章建筑案件的过程中,两次遭到殴打。在笔者看来,殴打正在采访中的记者,不仅是违法侵害人身权的行为,更是对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的粗暴践踏。
不过,严惩打人凶手,维护记者权益,应当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根据陈勇在其给湖南省委书记的公开信中所作的陈述和第二次遭打的照片和其他资料,再结合媒体的报道来看,笔者觉得,这次陈勇在长沙两次遭打的事件,至少还有几个方面的疑点需要澄清。
第一,根据有关方面的说法,陈勇只是《小康》杂志的内部工作人员,他并没有合法持有记者证。这就意味着,他的采访行为本身的合法性就值得质疑。第二,陈勇反复声称自己是去采访中南大学的拆迁过程中遭受城管殴打,但据了解,他所指的这一“拆迁”,实际上是当地有关部门对中南大学新校区建设工地范围内的违章搭建的木棚房予以强制拆除,这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拆迁有本质的区别。第三,陈勇所公布的遭城管殴打的照片,实际上那些拉扯他的人并非城管而是学校的保安和治安巡逻队员。
笔者提出这几点疑问,只是想先探清事实,再来就事论事。众所周知,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打记者”、“城管”、“拆迁”等都是敏感词汇,一起突发事件中如果囊括了这三个敏感词汇,势必刺激公众的神经,引发舆论的热潮。因此,澄清与这些关键敏感词汇有关的真相,既十分必要,也是对公众负责任的做法。
这些年来,随着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发达,有关热点事件很容易演化成舆论危机,其中既不乏政府官员的侵权行为,也不乏少数居心不良者利用网络进行舆论炒作。在此背景下,不管是《小康》杂志社还是陈勇本人,都应该更谨慎地利用媒体传播和评价此事,而其他舆论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也更应该以职业化的眼光来审视这一事件。作为公众来说,则有必要冷静一下被舆论刺激起来的情绪,在弄清真相之后再发表看法。要知道,在一个信息泛滥但实际上信息又不对称的社会上,善良的公众最容易被情绪绑架。而能够将我们挽救于这种绑架的,只有我们每个人的冷静、再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