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7日电题:“荆棘”中穿行的新医改--透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难点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周婷玉、江国成、崔静
方向确定,目标确立,投入明确……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公布,新一轮医改正式起航。《意见》和《实施方案》能否保证医改顺利驶向成功的彼岸?
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强调,深化医改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不仅要把握住改革的总体方向,还要注意制度的细节完善和对政策执行的监督规范,以避免走弯路甚至是偏离航向。
公立医院改革的“两难”:公益性和医务人员积极性
“公立医院改革是最大的难题。”参与多次医改政策制订的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说,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处理好“维护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之间的关系。
多年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创收趋利明显,公益性严重弱化。“公立医院的维持、运行和发展主要资金来源是服务收费。”刘新明指出,由于医患信息的不对等,医院在提供服务中有过多自身利益考虑时,诱导需求很容易产生,无形中就会增加群众看病负担。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指出:“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目前解决老百姓就医难题的正道,而改变其‘逐利’倾向,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定位、投入和监管要综合配套。”
这次《意见》明确提出“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但如何平衡公益性和积极性,仍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难点。
刘新明指出,能否调动医务人员“维护公益性”而非创收的积极性,是公立医院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他说,公立医院如果全部由政府投入,这虽能最大程度体现公益性,但是目前国家财力不允许,同时还有可能“养懒人”,影响医院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因此改革中一方面要增加政府投入,扭转医院逐利势头,同时通过合理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术价值,改善内部分配机制,调动其积极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葛延风认为,公立医院改革在完善补偿机制同时,更重要的是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必须探索新的制度激励医务人员积极性,如建立竞争性的人事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等,用管理手段来解决医疗服务的效率问题。
医保的投入能否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实惠?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这是《意见》中的要求。
《实施方案》中则进一步明确: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
“提高医保补助标准对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件好事。”葛延风指出,但是目前较低的筹资水平如何更好地发挥分担费用的作用、相关投入如何更好地实现改善国民健康结果的目标,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过程中的难题,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
目前,面对疑难病、大病、慢性病患者的高额医药费用时,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报销水平明显有些“力不从心”,患者仍然不堪重负。
在医疗保障水平有限的同时,医保实施过程中还有医药费“水涨船高”和“过度治疗”的现象。由于医疗的专业性以及医疗过程的复杂性,强有效的监管也是医疗保障面临的难题之一。从医14年的网友“李新”列举了身边的例子:一个阑尾炎手术成本约700元,如今在乡镇卫生院也要花3000元左右,按照当地70%的医保报销比例,患者仍然要掏近千元。政府投的钱并没有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葛延风说:“医保的筹资水平需要根据国家经济水平逐步提高,而在目前筹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更要合理有效地使用医保资金,重点投入健康绩效好的领域,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同时,要加强监管,通过完善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让公共投入真正变为老百姓的福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强调,应重点保大病,将资源集中在对人民群众影响最大的问题上,再逐步扩大医保报销范围。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医保管理分会秘书长韩全意则指出,医保实施中首先要确保让政府投入的钱真正使老百姓受益。医院应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自律,合理规范用药和诊疗,应开展适宜技术,在为百姓提供良好合理的医疗服务的基础上从医保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