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一周年,废墟上,家园的重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鲜为人知的是,和数千亿元重建资金同时抵达灾区的还有一支上千人的国家审计队伍。在整个恢复重建的过程中,这支队伍将随着万亿元资金的流向而移动,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他们负责审计的规划投资约1万亿元,涉及大大小小20多万个建设项目。两至3年的时间,这些项目要让受“5·12”汶川大地震影响的51个重灾县和极重灾县的老百姓们的生活转入正轨。
最近,记者赴四川灾区重建现场,对审计人员如何把关1万亿元重建资金的使用一探究竟。
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副司长卢华胜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共有27支审计队伍在灾后恢复重建现场实施审计,审计署驻成都、西安、兰州、重庆等4个特派员办事处负责审计中央投资和中央单位、企业投资的项目,资金量约4000亿元;北京等20个省市的审计厅(局)组织审计各自对口支援的资金和项目,这个层面的资金约有700亿元;四川、甘肃、陕西3省的审计厅分别对本省财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国际优惠贷款等其他资金进行审计。
在灾区重建的两三年中,审计部门不仅持续关注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还要监督有没有因为管理漏洞带来的重建项目质量隐患。
截至3月底,审计部门已经对1500多个恢复重建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审计资金近500亿元,并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提交了500多份项目审计情况报告,8份专项审计报告和综合审计报告。
审计关注建筑质量
按照重建规划,今年9月1日开学时,灾区的大部分学生都应该离开临时板房教室,去新建教室上课。所以灾区主要在建项目之一就是教学楼。审计人员的目光,更多聚焦在教学楼的质量上。
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谭志武副处长告诉记者,在审计署制订的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方案中,特别明确提出,要重点关注中小学校等民生工程的质量管理情况。
事实上,在传统审计中,资金的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才是审计的核心,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倒在其次。而且,以往的事后审计,审计人员只能从施工和监理单位提供的资料来判断工程是否有质量隐患。
全过程跟踪审计,给审计人员提供的便利是,他们可以在施工现场查看钢筋的粗细、水泥的标号,以及监理人员是否尽责等工程建设细节,一旦发现质量隐患,能及时纠正。
在一些学校重建的跟踪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建筑质量的关注,可以说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在绵竹的新市镇,记者遇到了江苏省南通市审计局的董波。
一次质量巡查过程中,董波和他的同事发现,一所学校砌筑内墙的水泥多孔砖的强度达不到要求,而且这批材料没有质量保证方面的资料。于是,他们向驻地援建指挥部提出审计建议,立即停止使用这批材料,已经砌筑的墙体也必须拆除。同时,还要将这批材料送到质检部门,在专业检验结果出来之前,不得再施工。
可能在专业人士看来,内墙砖的强度并不是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可审计人员认为,细节问题可能折射管理方面的漏洞。他们在跟踪审计的过程中,会特别关注一些被施工方认为无关痛痒的细节。比如,内墙抹灰砂浆的厚度及配合比,外墙保温层的材质等,而关注细节的目的,是希望施工方严格细致地反思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绵竹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的施工现场,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工程师张守军正在对大楼地下室的混凝土质量是否过关进行监测。他是受建设方邀请,专门从南京赶到绵竹来的。
绵竹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的故事比较复杂。这座大楼震前就已经开始修建,地下部分刚刚建好,地震就发生了。
震后,江苏省负责援建这所医院,计划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修建。可江苏省审计厅审计组进入施工现场后,发现震前完工的地下部分质量检测资料不齐全。但是,因为地震,原先的施工方找不到原始的资料证明钢筋和混凝土的质量。
审计组向建设方提出建议,应该对地下室的建筑质量重新进行专业检测,排除质量隐患。于是有了张守军的到来。
负责这个项目审计的江苏省审计厅印兴国副处长说,建筑专家将用专门的仪器对这个地下室进行为期一周的体检,如果确实不合格,就得对整个地下室进行加固,以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这次体检耗资5万元,但不管是审计人员,还是建设方,都认为值得。因为花这笔钱就有可能杜绝豆腐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