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一年后大幕即将拉开,中国再一次做了东道主,摆出浩荡流水席。
对中国人而言,这真像又一个大梦。神奇的是,这个大梦的几乎所有细节,都在100年前的祖先脑海中勾勒过。1910年,上海人陆士谔写了一部幻想小说《新中国》,精准地预言了上海浦东将召开“万国博览会”,连浦东造大桥、建地铁的位置的预想,都与100年后的现实并无二致。难怪陆士谔自信地说:“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当然,与100年前相比,世界在天翻地覆。世博的大梦,绝不可能真的停滞在100年前的想象中。那么,今人对世博,会有怎样一份感觉呢?
倘若从13亿国人中随便请一位出来问问,多半对世博会有些许恍惚,肯定难以像对奥运会那样如数家珍。甚至有人还会疑惑:世博,不就是个大展览会?如今神通广大的网络已经把地球“趟平”了,还有必要劳师动众地弄个现实中的大展览吗?
对东道主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而言,消解与世博会的隔膜,明晰世博会的意义,倒是这一年有必要留心的功课。
“每一届世博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总是能给人以启迪,使人类的大脑更充实,双手更灵活。接踵而来的是友好的竞争……”美国前总统麦金莱百年前对世博会的描述,在今天是否过时呢?源自工业时代的文明成果的文明交流方式,在网络时代是否已经落伍了呢?
不久前,有一本书非常流行:《世界是平的》,描述了人类传统的经济交往方式,在信息时代几乎彻底崩溃,欧美人士的金融服务完全可以转移到印度等国,繁荣了那里的IT产业。然而,金融危机的惊涛拍岸,已经严重冲击了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金融服务业需求的离岸外包等新兴服务业,这让我们不能不反思。世界可能是平的,但仍然不可能“一网打尽”。我们依然需要抱团取暖,需要现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温度的交流,而不是仅仅面对一方冰凉的电脑屏幕。
基于这个原因,不管是奥运会还是世博会,依然能够满足人类充分交流的欲望与群体狂欢的渴求。只要人类还有“进步、创新与交流”的梦想,还有抱团取暖的愿望,我们就仍然需要世博会。
在人类又一次面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今天,在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人类总人口一半以上的今天,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能让我们怦然心动。
特别是在中国,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我们在雨后春笋般的高楼森林中兴奋、迷失、困惑。我们是该静下心来,左顾右盼、前瞻后顾,把稳下一步的方向。
徜徉于一年后的上海世博会园区,看着日本馆如空中飞碟般造型的“心之和、技之和”、以色列寓意天人合一的“海贝壳”、芬兰“灵感分享”的“冰壶”,还有荷兰的“快乐街”、英国“会发光的盒子”、挪威用木头、竹子构成15根巨树的“可回收”展馆、西班牙能天然降温的“绿洲竹篮”……这些妙想天开的创意、天然和谐的“新城”、充满活力的远景,蜂拥而来,近在咫尺,不知会给国人带来怎样的思想冲击波,甚至,上海世博会将可能为中国带来新一轮的创新启蒙运动。
是的,如果我们对世博会只能记住一个词的话,那就是大写的“创新”二字。
只要人类还有创新的欲望,世博会就永不落幕……(李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