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中国居住小康指数67.2
2009年6月,《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居住小康”进行了调查,其中网络调查参加的总人数累计达7865人。经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中国居住小康指数为67.2分,比上一年度的65分提高2.2分。其中:居住面积指数为75.5,比上年增加1.2分;住宅建筑质量指数为64.3,比上年增加2.9分;住宅配套及环境指数为65.6,比上年增加3.0分;社区关系指数为80.5,比上年增加1.1分;物业服务指数为52.3,比上年增加2.8分。
住房自有率超六成
2007年12月29日,国家建设部曾经公布一组数据: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2002年底的22.8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底的约28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83%。
这个调查结果公布后曾引来质疑无数。而其他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有关“居民住房自有率”方面的统计也很少,但中国居民住房自有率在世界范围内较高一直是官方坚持的观点。2009年6月,《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的调查显示,46.4%的人拥有一套房子,13.7%的人拥有两套房子,5%的人拥有3套以上的房子,总计有超过六成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其中,两套、三套房子的总持有率更是将近两成。根据《小康》对网友居住地的统计分析,41.1%的人来自大城市,27.7%的人来自小城市,26.7%的人来自中等城市,仅5.5%的人来自农村。这个调查结果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中国城镇居民的居住情况。如果扩大对农村住房的调查比例,那么中国人的住房自有率将远超六成。当然,仅就大城市来看,则住房自有率要低于六成。
调查结果显示,仍然有相当比例的群体不拥有自己的产权房。12.1%的人自己租有一套房子;与人合租的比例高达20%,与三个人或三家人以上合租的情况也并不鲜见,比例达到了3.9%。合租与群租方式成为都市人降低生活成本的选择。高达17.9%的网民打算“不买房、只租房”。
《小康》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倾向于租房的人群有这样几种构成:第一种人,因为自己的经济能力有限,属于有购买意愿,但无购买能力型,他们冀望于国家廉租房制度的“保底”;第二种人,在大城市打拼、创业,但不一定想在大城市养老的人;第三则属于异地置业型,这些人的工作具有高流动性,他们很可能在某特定的城市有自己的产业。社会学家分析,在全球化时代,讯息的便捷和发达让地理区域上的距离不成问题,市场化带来的就业迁移和流动则使得人们选择租房,对于中高端社会阶层而言,配套好的公寓式、酒店式租房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的乐居;同时,对于大量的农民工群体,还要地方政府的廉租房建设大力加强。
居住的贫富悬殊在扩大
据统计,2008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3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状况也在不断改善。虽然200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达6.2亿平方米。
网络调查中,接近四成的网民在个人及家人的人均住房面积选择30平方米及以上,占据首位;其中,人均31平方米以上的是38.75%,26-30平方米的比例是12.1%。根据国家统计局曾经公布过的住房小康标准:2020年人均住房面积要达到27平方米。我们的城镇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在居住小康上早已远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同时,值得警惕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居住上的贫富悬殊在扩大。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低于人均10平方米的群体占了二成左右,其中,人均仅有6-10平方米的占了10.5%,人均5平方米以下的竟高达7.4%的比例。都市中的群租房一族,包括各个城市中的最低收入群体的住房状况堪忧。
在另一项有关居所的卫生条件、厨房条件,以及能否上网等项目的调查中,超过八成的人“有独立的卫生间”(近一成的人“与人合用卫生间”,6.4%的人使用“公共厕所”)和“有独立的厨房”(9.2%的人选择了“与人合用的厨房”),高达86.3%的人可以在居所上网,另外超过一成的人在办公室或网吧上网。调查结果显示,居住方面的卫生条件、厨房条件、网络条件上,自有住房和租房差别不大,但是在居住的人均面积以及空间的私密性上,租房显然和自有住房相距甚远。
2008年,中国的保障房建设已经有较大的推进,2008年11月1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三年内要新增加200万套廉租房、400万套经济适用房,并完成100多万户林业、农垦和矿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总投资将达到9000亿元,平均每年3000亿元。应对经济危机的各项举措中,中央也显示了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的决心和力度。2009年5月21日,国家发改委披露“四万亿内需计划”的最新进展中,保障房建设占了10%。有关专家认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重心正从“重市场、轻保障”向“市场、保障并重”的方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