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学员方队在进行阅兵式训练(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从“顶帽子”到“拍DV”
海军学员方队难忘:50多年前,国庆阅兵总顾问孙国桢发明的“顶帽练步”法,被各个方队广泛使用。
1954年阅兵,孙国桢发现,一些学员走起步来头像打鼓似的,很难纠正。他从朝鲜妇女“顶水罐”的动作受到启发,提出了“顶帽练步”法:让学员把帽子翻扣顶在头上。收颚、直颈,此法立竿见影,各方队纷纷效仿。
“那时,阅兵训练谈不上什么‘科技含量’,充其量只是一些‘小窍门’。但是,这些做法可以启示我们利用科技原理、科技手段提高阅兵训练效益。”曾经参加过1984年大阅兵的海军学员方队队长李汉军说。
然而,毕竟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记者注意到,此次阅兵,除了传统的训练方法创新、辅助器材改进外,还出现了更多的科技新元素。
“看看我今天训得怎么样!”训练之余,第二炮兵学员方队的队员们打开电脑,登录方队局域网BBS,“晒一晒”自己的阅兵日记。在海军陆战队方队采访,正赶上学员午餐,记者惊讶地发现:餐厅里的电视正在播放官兵们上午训练的画面。他们利用小型DV摄像机,录下当日训练情景,在午餐时间播放,队员们从中很容易就找到自己的训练差距。陆战队方队一中队指导员李亚洲更是将DV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他用每名官兵的训练视频,建成直观的训练电子档案,供教练员参考,实施精准的训练指导。
从“人眼观测”到“激光测距”
在空降兵方队采访,记者被“单兵队列考核评估系统”吸引:只要队员在27米长的单兵动作考核平台上走一次,队员的步幅、着地力度、踢腿高度、行进速度等数据就跃然纸上。
“电子考官”的出现,让以往单兵队列动作考核评估采用铺沙土、挖沙坑、踩脚印测量步幅,拉线或用尺子测量高度的传统方法被“终结”。
人们总喜欢用“代”来评价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如果以“代”论,我军阅兵训练辅助器材已发展到了第四代:激光、电视测速测距和自动计时装置。
从过去的人眼观测到激光、电视测距、标齐,从卡秒表到实时精确的自动记录,过去手工的监控评估方式也正在被现代化的光电评估器材所取代。
“发动!”一声令下,战车隆隆开进。记者跟随海军反舰导弹装备方队采访,大开眼界:激光测距仪、GPS测速仪和油门限制器等60余种“智能型”辅助训练器材,分别安装在车辆不同的部位,用于单车等速、单车标齐、基准路等距和单排面标齐等课目训练。
“0.3秒,一眨眼的时间,就分出了优秀和不及格。”方队政委罗国林介绍说,这样的精度,只有激光才能测得出来。驾驶员行驶过程中,只需快速浏览卡距、骑线、标齐等辅助训练器材,就可实现“分秒不误、毫厘不差”的目标。
“每一趟训练,都能实时掌握训练成绩;根据监测数据,可及时进行调整。这样,效率就高多了。”罗国林向记者透露:“经过强化训练,现在导弹发射车行进的标齐误差和骑线偏差均在3厘米以内。”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
数十吨重的大型导弹车,要排成“一块铁板”整齐通过天安门。
“每辆车光轮子就有20个。”战略导弹方队驾驶员教练、四级士官李涛说,虽然他开导弹车10多年了,但如此精确地控制速度距离,还是第一次。“不过,我们的导弹能打出100%的成功率,受阅也一样能完美!”李涛充满信心地说。
李涛的底气,来自于他和战友们拥有一套专门开发的“训练管理软件”。记者看到,整个阅兵村的管理和训练,都被科学地“流程化”了。全部受阅流程,被分解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又被分解成若干动作,每个动作再分解成若干要素……科学的流程化管理,使阅兵训练和管理像精密仪表一样运行。
“任何软件,都是人脑编制出来的。”谈及这些变化,海军学员方队政委周东风认为,阅兵村里闪烁的“科技亮点”,反映了受阅官兵人员素质的提高。据他介绍,海军学员方队全部是在校本科生,他们是中国海军未来的舰长,入校前都是高考的尖子生,在校都系统学习过数理知识和信息化知识。
“400多名队员,都是教练的智囊团!”周政委说,每周一次的训练民主会上,队员们都提出大量科学施训的合理化建议。一项项良计妙策,带来智慧的“井喷”!
今日阅兵村中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就要成为明日三军演兵场上的精英。透过一个个方队,记者仿佛看到一辆辆战车疾驰、一艘艘战舰劈波、一架架战鹰呼啸、一枚枚长剑倚天……
记者导言
科技练兵,一个耳熟能详的字眼,如今在阅兵村熠熠生辉。
徜徉在阅兵村,“电子教官”、“网络论坛”、“激光测距”……一个个现代科技新名词吸引着记者的目光。先进的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让阅兵训练充满了“技术含量”。科技兴训,科技强军,为今日阅兵训练提速增效。
这是力量与智慧的交响,是科学与技术的协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