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上的事情,本不想纠结太多,无奈既关切到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又恰逢二次水改的关键时期,我们不得不对一些试探性、引导性、博弈性的各种话语保有起码的警惕。10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环球国际(2009秋季)论坛上,部分国内专家表示,由于水资源成本上升,中国城市自来水价格面临上涨趋势。(10月18日新华网)
上半年来,“水价上涨”可谓怀胎十月,水厂的“肚皮”也秀了、听证会上“化验单”也贴出来了,一干人等就盼着新水价呱呱坠地。群众当然不高兴,虽然CPI低位运行,但经济危机下全球民生维艰也是客观事实。面对公众强烈质疑,随后发改委明确肯定多个城市调整水价符合改革方向,并于8月3日发布《近期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进展》报告,指出下一步我国将按照既定改革方向深化资源产品的价格改革。然而,出于多种客观因素考虑,全国性的水价飙涨之合唱还是没能如期唱响。
有些欲望,憋久了并不会消隐,迟早还是要寻求某个节点集中释放。环球国际(2009秋季)论坛就是这么个节点。还好,这次没有听到“水价上涨有利于穷人”之类的火星论,专家们只是语重心长地重申一下涨价的诉求。有人说,难怪我们的经济学家摸不到诺贝尔的屁股,整天沉溺在成本决定论的逻辑里,能有出息吗?这话不对,能常年如一日在资源型产品改革中秉持涨价主张、且为涨价开列出种种令公众瞠目结舌的账单,这份胆量与坚忍,还真不是一般的专家学者所能抵达的境界。
我们不妨再一次看看水价不得不上涨的几个理由:一是本地水源少、调水成本高,这话很有道理,不调水自然没水喝,路程远、管线长,成本高得看得见;二是水污染严重,污水净化及处理成本不菲,这个也是实情,身边的黑水河要漂白是可以想见其难度的。水价一涨,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政府也就不需要夹在水企与民众之间为难。然而,还有几个问题不能被忽略:为什么本地水源少了,是因为本地人口与经济暴涨吗?一般而言,水污染严重肯定不是居民干的,而净化成本却平摊进所有水价中,此般操作公平正义吗?水价非涨不可的理由是成本,而抬得出台面的成本就是资源,那么,靠价格杠杆能保护并节约资源吗?
水价不是不可以涨,但是,眼下的的水价到底低于市场价格多少?水资源的污染及治理带来了多大的成本上升?垄断性水企在技术与管理上还有多少挖潜的空间?这些问题我们还是不得而知——也正因如此,涨价的合理性必然免不了牟利或补亏的质疑。再加上这些年来水价机制不透明、水企服务与质量问题屡有发生、某地净水公司毛利竟高过房地产业,这些都为“洋水务推动涨价”等民间说法提供了似可相信的标本。
水价上涨是趋势还是阳谋?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如果是趋势,则必然合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合情合理,既然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摆出来权衡估量即可;如果是利益集团的阳谋,那就只能营造些大而无当的舆论氛围,点到为止,或者只做不说,懒得和你理论。二次水改是必然趋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也是客观规律,然而,在推动水改的同时,更要着眼民生、着眼长远,牢记供水行业的公共品属性,别被缺乏独立性的专家话语所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