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赵承)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拿到《政府工作报告》的代表委员们发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正文后附加了注释的内容。《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的有关负责人说,这在《政府工作报告》历史上是第一次。
这位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附加注释,是为了让代表委员更好地理解《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方便代表委员对报告的审议和讨论。附加的注释中,包括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三网’融合”“物联网”“森林碳汇”“‘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中非务实合作八项新举措”七个条目。
一些代表委员评价说,这些注释的条目,虽然并不多,但是涉及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民生工程和民生政策、对外合作等多项内容。这些注释拓展了《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一揽子计划在今年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三网’融合”、“物联网”,都是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确定的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两个突破口。发展新兴产业,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发展。选准突破口,可以尽早见到成效。
“森林碳汇”,这么专业的名词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比较少见,它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产物,反映了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这些政策和工作虽然比较专业,但是和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更应该通过注释的方式让群众听得懂、看得明白。
这位负责人说,附加注释,也反映了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政府在一些专门工作方面迅速形成了完整的政策组合,内涵丰富,需要附加注释;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大调整时期,国内经济也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新思路、新政策、新产业快速涌现,《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不少新词汇,也需要附加注释的内容。
一些专家评点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呈现出新形势、出现了新问题,也预示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