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北京3月7日电
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两句话成为今天浙江代表团举行的代表小组会议上关注的热点,而高考制度更是被代表们一再提及。
“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高考成绩几乎是高校招生的唯一依据。”范谊代表一针见血地说,按一次考试成绩排序,让机器根据学生志愿投档,高校和高校教师几乎完全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这样合理吗?“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是选拔人,是为了让每个人的潜质得到发展和发挥。高校招生制度要善于发现和鼓励特长,而不是用综合分数线抹杀学生的个性。”
郑杰民代表说,现在都是学校教学生积累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到压制。这个问题,一所学校、一个老师解决不了,必须根本改革应试教育制度。
现场谈起高考制度的积弊,几乎每个代表都深有体会。“我在国外考察时,曾经遇到一个导游,他的女儿在上小学3年级,一次老师布置了‘如何保护鸟类’的作业,同学们用一个星期时间分头观察鸟类、到图书馆查资料、分组讨论,最后大家再各自演讲,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而我们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就是:教给学生保护鸟类的5种方法,考试时写出全部5种的得100分,写出4种的80分……”一直静静聆听代表讨论的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代表说,学校教育关键要让孩子们学会动脑筋,而不是死记硬背。“人家考的是学习能力,考的是未来,我们则是考死知识,考过去。”
王建华代表说:“对高考制度应该辩证地看,至少目前是老百姓比较认可的、也比较公正的一种选拔人才方式,但是它也形成了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应试弊端严重,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考改革,怎么改?缪水娟代表建议,首先要改变学生“被选择”的情况,尊重保护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可自由选择多个学校,参加多次考试,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综合择优录取。俞学文代表则建议高考与户籍脱钩,并根据当年即将参加高考的流动人员子女数量,相应调整本年度的各地招考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