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华师大一附中的李红豪同学在一次语文期中考试中,以《草见人命》为作文题,尖锐、前卫,措辞激烈甚至不无偏颇地抨击现行教育弊端,“自毁前程”,被班主任老师要求反思,此后中断学业,在家研读《老子》《庄子》,创作小说和杂文。(《武汉晨报》2010年7月5日)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李红豪离开学校在家自修未尝不是一条成才的“捷径和坦途”,应该得到肯定。但李红豪家长、学友、一些社会人士甚至华师大一附中的校长普遍认为让李红豪回家反思“学校做法不够大气”,“工作应该更细致一点”,李红豪应该回校“就读”……凸显出整个社会的守旧、因循思维。
要求学生与社会主流、学校教育思想保持一致,是中国教育多年的固有体制,我们今天如何能够反其意而用要求老师和学校接受、容忍一个反老师、叛学校、骂教育的“另类逆徒”?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环节,它需要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辅助、支持才能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从这一点说开去,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容忍、说服也不是万能的,只有在规劝、说服教育的基础上辅之以道德、规章、法律的手段,才能全方位影响和矫正学生的行为。由此可见,让李红豪反思、反省甚至开除李红豪都只是学校教育手段的不同选择,体现的“育人”含义却是相同的。
李红豪偏狭地看待社会,看待教育明显存在激进和“反叛”,显露出人格变异的迹象,从中可以窥出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误解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缺位,但整个社会对这一点不是正视、纠正,力求堵漏疏通,亡羊补牢,反而对老师学校的正常教育手段表示怀疑、不满和指责,其结果必然是怂恿和纵容李红豪之流更加的肆无忌惮和无法无天。
在一个政治取向非常明确、道德规范相对保守的社会,学生的另类反叛是有一定底线的。越过了这个底线,就要坚决大声地说:NO!这也是教育的实质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