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3月6日讯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是“十二五”时期社会民生“幸福交响”的基调。幸福两字,成为这次全国两会的热词。我省全国人大代表纷纷表示,经济社会发展更要注重民生。为此,政府需实现转型升级,打造服务型政府。
浙江人越来越幸福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5年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5年年均实际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
“幸福指数涉及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包括住房条件、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等。”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化工研究院党委书记姚献平说,他刚到杭州时住的是集体宿舍,后来一家人挤一间房,现在住进宽敞的人才房,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我喜欢宁波,在这里工作我觉得很幸福。”全国人大代表、宁波维科精华家纺有限公司制品分厂二车间职工杨晓霞告诉记者,1998年她从江西来到宁波,工作至今。“在这里,我享受宁波市民一样的待遇,赢得了本地人的认同和尊重。”
发展更要注重民生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今年,我国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
“发展是硬道理,如果经济不发展,幸福无从谈起。但幸福并不是GDP数字,而是百姓心中的真实感受。”姚献平代表认为,不能单纯用GDP来考量政府绩效。要淡化GDP指标,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做好关系群众幸福的事情。
他认为,要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让更多的人住得起房;还有提高个税的起征点,这些都惠及广大老百姓。
“政府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多问计于民,才能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全国人大代表、省妇联主席厉月姿说,在这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信访、人民调解工作,积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拉近政府和百姓间的距离,及时处理问题,从而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解决住房、就业、就医、就学、社保、交通、公共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社会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全国人大代表、奉化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说。
政府也需转型升级
作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该如何注重民生,让百姓获得更多幸福感?
全国人大代表、临海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任美琴说,政府在制订政策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考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做到公平公正,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另外,要建立各种监督和管理机制,打造责任政府,不仅在群众提出直接诉求时有所作为,更要在公民还没提出直接诉求时主动作为。
“提升幸福指数,关键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加强百姓和政府间的信任度。”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台州市主委陈海啸认为,“十二五”期间,政府也要完成转型升级,树立干事、干净的形象。同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
幸福需要平和心态
经济发展了,环境优化了,收入增加了,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说不幸福?代表们认为,这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身的心态问题。
“收入高,地位高,并不意味这个人就很幸福。”任美琴代表说,作为一名教师,每天走到教室门口时看到学生们一张张笑脸,她就感到很幸福。
“提升幸福指数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幸福。”姚献平代表说,比如国家提出要抑制房价过快增长,让更多人买得起房,但这一目标不可能两三天就能实现。“因此在现阶段,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若是一味攀比,只会带来更多的烦恼。”他说。
陈海啸代表则认为,人际关系和谐,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有稳定的物质保障,形成一种质朴、节约、绿色的社会生活方式,就是幸福。
傅企平代表认为,幸福就是产业与业态、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和谐发展。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农民的幸福指数也在提高。“实现每一个人的幸福,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