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9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透露,今年我国将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保障房数量可能将首次超过市场类住房,保障房投资高达1.3万亿元。
保障房分哪几类?
齐骥说,去年我国销售商品住房9.3亿平方米,算下来大约900万套。今年我们提出要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如果商品住房按照去年的规模来向市场提供的话,今年我国会头一次在住房供应方面,保障类住房超过市场类住房。
齐骥透露,这1000万套保障类住房包括几个部分:一是400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二是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近200万套,三是廉租房160多万套、公共租赁住房近220万套。
“建设近22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这是我们前所未有的。去年各地共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0多万套,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用工比较集中的城市和一些内地大城市。今年近220万套的公共租赁住房,仍然是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外来就业人员比较集中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齐骥说。
齐骥表示,公共租赁住房是今后住房保障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主要组成部分,政府责无旁贷,要提供建设条件。原则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像廉租房一样,由政府无偿划拨。
齐骥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主要可以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政府出地、政府投资、政府管理,像建设廉租住房一样,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由政府融资建设。
第二种模式是政府划拨土地,吸引社会机构来参与建设,即“政府出地,企业出钱”。特别是在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和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大企业,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第三种模式是政府拿出一部分土地指定用于建公共租赁住房,让各类企业通过市场方式取得这些土地,然后自己去建设公租房,并拥有这部分公共租赁住房的所有权。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由政府来核定以后,给予许可。
1.3万亿元从哪里来?
这个庞大的保障房建设计划需要大笔资金。齐骥预计,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预算约为1.3万亿元。这1.3万亿元从哪里来呢?
“在拟定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目标任务时,我们就对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保障这一目标任务的完成,做了一个大致的测算。”齐骥说。
据齐骥透露,近200万套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的建设资金约需5000亿元,将主要由社会机构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解决。
400万套棚户区改造所需要的年度投资,也在5000亿元左右,其中,中央将提供400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省和市县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来支持棚户区改造。中央和地方政府补助以后,由工矿企业和被改造的职工筹集的,大约有3400亿元。
“总体算下来,完成今年1000万套的任务,有8000多亿元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被保障对象以及所在企业筹集来的,剩余的5000多亿元的资金,将由中央、省级和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齐骥说。
政府如何筹集资金?
政府准备从哪里筹集这5000亿元的巨额资金呢?齐骥说,首先,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地方政府要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在财政预算中要列支一部分。
其次,今年要严格执行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比例不低于10%的规定;资金缺口大的地方,要进一步提高比例。有些地方把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土地净收益计提比例提高到20%。这是一大笔资金。
第三是住房公积金。按规定,各地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风险准备金等费用外,要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去年全国公积金增值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有50多亿元,今年会有进一步提升。“我们还开展了利用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工作,去年计划了400多亿元,今年还要有这样一个指标。”
同时,今年中央代地方发行的2000亿元的国债当中,地方要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的落实,我们还提出和建议了一系列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比如,在清理地方融资平台时,保留了为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融资平台,这个融资平台可以继续运作而且要发展。”齐骥说。
“通过现有的资金渠道和一些新的政策支持,今年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任务是完全可能的。”齐骥说。
保障范围还会扩大
齐骥说,我们预期在“十二五”期末,当然也可能在“十三五”第一年或者第二年的时候,我们城镇居民的住房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将会有20%以上的家庭的住房是通过政府的保障或者政策支持来解决的。
“‘十二五’结束不意味着我们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的结束,我们还会考虑根据届时城镇化发展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保障性和政策性住房的供应,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适当提高保障标准。”齐骥说。
齐骥还透露,2010年全国新开工建设商品住房将近13亿平方米,目前全国在建的商品住房,包括前年甚至更早一些开工建设的商品住房,面积超过了30亿平方米。而去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是9亿多平方米。
“我们乐于见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住房推向市场,从增加供给的方面来缓解供需矛盾。”齐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