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9月24日讯 9月21日,电话响起,钟国根又接了一单生意。“中午要送货到萧山。这几天生意比较好,天天有好几笔单子!”他扶了扶眼镜,眼神中流露出喜悦。
今年45岁的钟国根,是绍兴县钱清镇方家桥村人。他的工作就是为钱清中国轻纺原料城搬运货物,当地人称为“背丝工”。
别看钟国根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有些斯文,但背起丝来,却是毫不含糊。十年前,他抛却裁缝手艺,到轻纺原料市场做起了“背丝”的行当。
“那时,我是用手扛、肩膀背的,每包30至50公斤,从这个仓库背到另一个仓库。”钟国根回忆,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可以背10多吨,但经常感觉浑身酸疼。
当时,钱清轻纺原料市场还不算太大,经营户至多也就300多家,年成交量60余万吨。
10年来,钱清轻纺原料市场依托绍兴县发达的轻纺产业,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壮大。2006年,原料市场正式更名为钱清中国轻纺原料城。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商户们与周边地区的生意往来也越来越频繁。
“肩背、手扛,太原始、太落后了!”钟国根笑笑。5年前,他瞅准了商机,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有了这个运输工具,还真不一样!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可以运几十吨,能跑到二三十公里远的地方。”
可没多久,钟国根又感到自己的运输工具跟不上形势了。2009年5月,总投资4亿元的传统交易区整体改造工程完成,使得钱清轻纺原料城的总建筑面积达19万平方米、营业用房达1800多套。在如此大的市场里,他的电动三轮车显得力不从心了,“每次运货前,我都要把电充满。有时候跑得太远,没到家就没电了,只好叫同村人来把我的车拖回去。”
于是,当年钟国根买了一辆三轮货运摩托车,活动半径又扩大了几十公里,生意自然和先前不一样了。和记者谈话期间,钟国根陆续接了几单生意。“现在我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有的时候工厂急需用料,我晚上都要出去运货!”
现在,让钟国根感到纠结的是,他买了才3年的运输工具,又显得落后了!“现在,这个原料城的年成交额已经超过400亿元,原料运输需求越来越大,没有汽车真的不行了!”说这话时,钟国根的神情显得有些急迫。现在方家桥村已经有五六个“背丝工”买了汽车,这令钟国根十分眼馋。“今年原打算要买辆汽车的,连车型也看好了。但村里新建了农民公寓,我决定先买套200平方米的新房。”
“车是一定要买的,买了汽车才能跑得更远!”钟国根态度十分坚定,“我打算有空时,先把驾照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