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所作的报告中,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问题。他突出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并提出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精神富有”作为一个新的重大命题的提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理论界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对精神富有课题的研究始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们要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深化对精神富有问题的认识。
一、关于精神富有的理论来源
社会主义精神富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贯追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指出:“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这是马恩经典著作中第一次明确提到了“精神富有”一词。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并没有把“精神富有”当作独立的命题来研究,也没有留下专门研究精神富有问题的著作,但他们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中,却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富有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精神文明建设更加重视。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富裕”,还应包括“精神富有”,这是对“共同富裕”内涵理解上的新突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强调精神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思想理论和工作举措。
以上可以看出,精神富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理论和文化建设理论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