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怀抱幼年时的巴金
母亲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她播下的种子在巴金的心里生根发芽,巴金“感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
上个世纪初,1904年11月25日,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李家公馆降生了一个男孩。正处于鼎盛时期的李氏家族用一片欢庆之声迎接了这个孩子的诞生,期望他将来能平步青云,光宗耀祖;可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个孩子后来成为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最坚决的反叛。从降生到这个家庭,到最后决然离他而去,巴金在故乡生活了19年。作为人生的第一站,巴金的幼年是在深深的“爱”中度过的,这“爱”影响他的心灵和性格,成为他生命的营养,事业的酵母。
1904年11月25日,巴金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
诞于大家庭长在仆从中
小时候的巴金比较孤僻,对家里的繁文缛节非常反感,他只有和家中的下人们呆在一起时,才会觉得非常自然。在下人当中,一个姓周的老轿夫和照顾他饮食起居的老妈子杨嫂便由此走进了他的生活。老周好几次跟巴金讲了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当了几次兵,儿子死在战场上,老婆跟别人跑了,自己拖着羸弱的身体在李家当轿夫,可他并没有憎恨这个社会,每次他都对巴金说:“要好好地做人,不管别人对你怎样,自己都不要骗人,不要亏待人。”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不甘堕落时说的话,可巴金听了却如遭电击一般。多少年以后,巴金还满怀深情地想起老周说过的话:“人要忠心。”他不止一次地说,老周是他人生的第二位先生。
“第一个先生”是母亲
在巴金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每逢他停下脚步回首往事时,母亲那张“温和的圆圆脸”,以及“被刨花抿得光光的头发”,爱怜的目光和常常带微笑的嘴,就会无比清晰地现在巴金的眼前。
巴金的母亲叫陈淑芬,是一个才貌兼备的女子,巴金从小就跟着她读书识字。这位在大家庭中谨慎生活的贤淑长媳,深深地知道自身举止对孩子们的影响。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教育着子女,潜移默化地把“忠实地生活,忠实地爱人”刻在年幼的巴金洞开的心灵上。最亲天下父母心,母亲对几个孩子的爱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当巴金做错了事时,她也决不姑息迁就。一次,巴金与三哥为争抢一张先生画的画儿,哭闹着骂了先生,母亲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严厉地责备了他,并叫他当面向先生赔礼道歉。母亲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她播下的种子在巴金的心里生根发芽,巴金“感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
三哥留下的“金钥匙”
巴金的兄弟姐妹很多,在这些同辈人里数比他大一岁的三哥李尧林,跟他一起生活的时间多,对他的影响也最大。巴金和三哥感情至深,他始终认为,命运对三哥的安排是不公平的,他为三哥惋惜。这种惋惜之心一直持续到巴金晚年。尽管巴金一直觉得生活亏待了三哥,但三哥自己却从没有自暴自弃过,一直在顽强地生活。大哥自杀后,他用教书挣来的有限薪水支撑大哥留下的破碎家庭。
生活的重担还是压垮了尧林,他得了肺病,这个消息令远方的巴金焦虑不安。1939年中秋节,尧林不期而至来到上海,小哥俩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半隐居式的生活。在那段静谧的日子里,《秋》开始了创作,而书中主人公觉民身上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三哥尧林身上。巴金写好一章,三哥都要先看看,有时提出一两条修改意见,巴金修改后才寄出去。次年7月,巴金离开上海,一别就是5年。
1945年抗战胜利两个月后,哥俩终于见面,而此时尧林的肺病已经非常沉重,在三哥生命最后的这段日子里,巴金一直守在床前。尧林去世时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他没有财产没有家庭,生前他跟别人讲过,要把他在东吴大学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而获得的一把“金钥匙”送给弟弟巴金,上面镌刻有他的名字。
大哥鼓励巴金写《家》
大哥最终没有能够看到弟弟这部以他为主人公写成的小说,当那封同意弟弟以他和家庭为主线写作《春梦》的信发出一年后,他竟用自己亲手配制的毒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好像是老天有意安排了,就在他离开世界的那天,他的形象和生命开始在小说中重生,1931年4月18日,小说《春梦》以《激流》的名字开始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并立刻在社会上引起震动和反响。
巴金是在《春梦》连载的第二天下午才收到大哥去世的电报,当时他刚刚写完小说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他后来说:“我责备自己为什么不早把小说写出来,让他看清前面的深渊,他也许还有勒马回头的可能。我不曾好好地劝告他,帮助他。我不能把他从坟墓中拉出来了。我只好把我的感情我的爱憎我要对他讲的话全写在我的小说里去。”
1966年,当巴金用颤动的手亲自将大哥给他人主及绝命书送进火炉时,他后来这样回忆当时的心情:“我感到心疼,仿佛毁掉我的过去,仿佛跟我的大哥永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