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恍惚,忧心忡忡,昨天一整天,三门核电站的年轻结构工程师小张就是这样度过的,前天下午的那场惊吓总是萦绕在他心头:几名民警开着警车来找他,说他的身份记录显示,他竟然是一名网上逃犯。从未进过警局的小张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两年前从名牌大学毕业,在上海一家设计院做结构工程师,前途美好,怎么无缘无故地成了一名通缉犯?
经过警方调查,发现这其实是一场误会,通缉犯确有其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也和小张的一模一样,但小张并不是通缉犯,极有可能是那名通缉犯伪造了身份证,并利用了小张的个人信息。
警察怀疑他是一名逃犯
小张是杭州人,今年25岁。两年前,他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顺利进入上海的一家设计院。今年他受公司派遣,到正在建设中的三门核电站从事结构设计工作。
前天下午,正在核电站施工现场紧张工作的小张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抬头一看,几名保安带着两名民警站在他的面前。民警告诉小张,警方怀疑他是一名网上通缉犯,要他协助接受调查。
小张起初怀疑是不是警察找错了人,但当听清楚警察找的就是他时,小张一下懵了。“我从没干过违法的事情,怎么可能成为通缉犯?”小张说,他开始怀疑这会不会是一个骗局,但仔细看了看那两名民警,穿的确实是真警服。
逃犯的个人信息和他一模一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记者了解到,三门核电站的保安措施十分严密,除了保安,还有数位民警在此值勤,每天都要对进出施工现场的人员实行严格的登记。
当天保安在登记小张的身份证号码时,通过查询公安网络信息,发现此人竟然是一名逃犯,就立即通知了民警。
“我们发现,这名逃犯的姓名就叫张×,身份证号码也和小张一模一样。”办案民警告诉记者,当他们找到小张时,发现逃犯的容貌和小张不同,“我们也觉得有点蹊跷。”
慎重的民警经过认真核实,确认小张并非那名逃犯,“有可能是该逃犯窃取了小张的个人信息,制作了一张假身份证,并用这个假身份去作案。”
小张告诉记者,他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保护得还算严密,但是去银行办理业务,在外住宿都需要用身份证,以前用过的身份证复印件也可能会被某些机构外泄。
误会澄清,通缉记录已被撤销
这完全是一个误会,昨天,核电站保安部的领导亲自向小张道了歉。误会澄清了,但小张还是有些担心,如果自己的“逃犯”记录仍在,他还会不会到处被“通缉”?
记者从三门公安局了解到,如果被网上通缉,只要在中国范围内,不管你是去坐飞机、办护照还是办理银行卡等等,你本人的身份信息都会显示你是一个逃犯,可以说是插翅都难飞。小张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记录仍在,这确实会对他未来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我的工作经常需要我在外住宿,有时候我还要出国,我要是因为‘逃犯’身份被扣留,那会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他们会同上传该逃犯资料的公安部门取得联系,讲明事实真相,小张作为通缉犯的记录就会被撤销。
昨晚,记者从警方了解到,内部网上已查不到小张的“通缉资料”。
央视3.15晚会发布的权威信息——
七成国人隐私不保
现代科技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透明,但是泄露个人资料,并将之作为商业用途,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公害”。
央视3.15晚会揭露,个人资料成了“公开的秘密”,泄露个人信息的“零成本”和“高收益”已经使个人信息或其他隐私的贩卖成了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
央视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74%的公民有过信息被泄露的遭遇。个人信息泄露渠道广泛:一些商家或个人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注册、会员登记等方式收集用户信息;消费者在就医、求职、买车、买房、买保险,或办理各种会员卡、优惠卡或银行卡时填写的个人信息被出售;网络登录申请邮箱、注册进入聊天室或游戏厅时填写的个人信息被非法搜索或链接;名片代印机构储存的大量个人信息被泄露;物业泄露业主信息;废旧电脑磁盘恢复数据等等。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和利用呢,在此教大家几招:
1、四种证件要谨慎保管,包括身份证、社会保障卡、护照、户口簿。
2、对于个人的身份证的复印材料要特别慎重。
3、在马路上接受市场调查,或者在商店里填写贵宾卡表格时,千万留个心眼,别随便将自己的资料泄露给他人。
4、消费者在提供个人资料给对方的同时最好也索要回执,以便于出现问题时,作为询问和查找的依据。
5、在经常上网的电脑中安装个人防火墙,不要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
6、在网上不要随意填写表格,选择安全防范能力较强的网站存储重要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