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节过后,“招工难”现象不仅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接连出现,包括我国中部地区劳动力输出大省也遭遇了同样难题。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和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当前“招工难”是局部性、结构性的用工短缺,反映了劳动力供需矛盾,凸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紧迫性。“招工难”现象是一种预警,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沿海地区应尽快升级产业结构,应避免出现东部尚未转移、中西部就扎堆重复“上马”的问题,以免“招工难”问题加剧。
“招工难”从沿海向内地持续蔓延
虎年春节过后,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到内陆城市,很多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招工难”。一些企业老板手握大把订单,却招不上工人,非常着急。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劳务市场副主任陈骏说,随着经济逐渐回暖,全国多个地方几乎同时进入用人需求高峰,尤其是在家电、电子、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岗位缺工现象严重。“招工难”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用工难”迫在眉睫。
据统计,仅合肥市经开区就有家电电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等46家大中型企业急需技工、生产操作工人等约5600人,而在建项目、小企业及服务行业新增就业也有近万人。
一些企业为吸引工人推出加薪、完善保险等激励政策,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而据记者了解,不仅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出现“招工难”,很多欠发达的劳务输出地区也遭遇着“招工难”,企业少则缺工几十人,多则缺工数百人。经济回暖拉动用工需求供需矛盾突出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市长孙云飞告诉记者,随着我国经济总体企稳向好,安徽省内招商引资项目和产业转移增多,本地就业机会增加,许多劳动力经过比较后选择在本地就业,而新增劳动力没有明显增加,造成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
以劳务输出大市安徽省巢湖市为例,该市常年在外务工者有近100万人,每年春节期间返乡的劳动力约30万人。据巢湖市劳动保障局副局长陈学明介绍,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加速和当地企业增多,巢湖市用工需求逐年增加,但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并没有明显增加。以每年春节期间返乡的劳动力数量为例,2009年春节期间返乡劳动力有近40万人,今年春节仅有32万余人。
“这些返乡的劳动力是长年往返于城乡间的一线打工者,也是企业争夺的主要劳动力资源,近年来,人数维持在30万左右,没有明显的变化。”陈学明说,用工需求增长了,劳动力总量并没有太大变化,导致用工缺口逐渐加大。今年巢湖全市用工缺口在7万人左右,较上年增加30%。而目前,仅满足了一半的用工需求,还有50%的用工缺口。
安徽一些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我国打工潮已经持续了20多年,随着最早一批农民工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成为就业的主力。由于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一代,因此在总量基数上不及上一代,这是造成劳动力供需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希燕律师事务所主任秦希燕说,许多“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择业时,更加关注薪金高低、企业前途、工作环境、发展空间、权利保障等因素,工资待遇不高、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到位的企业,尤其是部分制造业,对他们很难具有吸引力。“招工难”凸显调整经济结构紧迫性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认为,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标志着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中部各省蓄势待发,经济规模增长迅速,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在产业承接转移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要尽快升级产业结构,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避免东部产业尚未升级、未转移,中西部大量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已经扎堆“上马”,“招工难”可能是这种“东部尚未转、中部扎堆上”的预警。如果不能改变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招工难”问题将会加剧。
秦希燕代表分析认为,“招工难”只是一种局部、暂时的劳动力缺员,一边是大量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农民工,一边是众多招不到工人的企业,用工双方的对接很重要。这一现象一方面影响了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给我国就业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目前出现的‘招工难’问题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冷静、客观地分析这一问题。”孙云飞代表建议,解决“用工难”须“三管齐下”。首先,用工量大的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沿海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尽早升级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其次,政府主管部门、农民工招聘中介单位要做到信息对称、合理组织、合理导向。第三,国家惠农政策应当适当调整,从惠农向强农侧重,加速推进实施现代农业。通过推进实施现代农业,解放更多的劳动力,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