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好”字优先谋发展
解读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
“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V型”反转
2009年最了不起的成绩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温家宝总理报告中用“极不平凡,令人振奋”来总结2009年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完全准确的。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中央对宏观调控政策作出及时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年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一系列支农惠农、稳外需、增内需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有力地拉动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回升。我们走出了漂亮的、最理想的“V型”反转!应该说,短期内遏止经济下行趋势,实现经济企稳上升、逐步向好,是中国经济2009年最了不起的成绩。
姚景源说,2010年是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一年。如总理所言:“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巩固好的势头,在2010年必须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继续实施;扩大消费、支农惠农的措施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必须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今年以来,央行已连续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旨在稳定通胀预期;实行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就是为了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关键词:8%
更注重质量和效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为8%左右,“这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2009年,我们把GDP增速定在8%。面对当时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和诸多不利条件,提出“保八”目标,就是为了让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从而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年底“交卷”,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7%,高于8%的目标。2010年,在经济向好的情况下,仍然把GDP增速定在8%,是不是太“保守”了?我想说,此“8”非彼“8”,二者诉求、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今年的8%传递的信号是:我们不再单纯追求更高的增长速度,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调结构、转方式上。今年的8%,是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预留一定的空间;是“好”字优先,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关键词:CPI 3%
2010年不会发生严重通胀
政府工作报告将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定在3%左右,“这综合考虑了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以及居民的承受能力,并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
姚景源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这一目标是在全面科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和物价走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完全有信心把2010年物价上涨控制在温和可控状态,2010年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全年看,导致通胀的因素和抑制通胀的因素同时存在:
前者主要包括:输入性通胀——中国对基础商品依赖度很高,国际市场的价格暴涨会很快传导到国内。个别商品问题可能导致全局性问题,货币和信贷的投放过大,带来流动性加大,推高了通胀预期。
抑制通胀的因素包括:农业稳定、粮食丰收成为价格保持稳定的基础——中央1号文件出台表明,2010年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比去年更强、更有力。产能过剩抑制价格上涨——好多行业面对着产能过剩的状态,供给大于需求。此外,总需求不足也会抑制通胀发生。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解读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
“我们要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变为城镇居民,也要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三农”投入
信号不会变、支持不减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正值春耕备耕即将全面展开的关键时期,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回应了亿万农民的诸多期盼。
“政府工作报告继续高度重视‘三农’,支农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给农民的政策是‘真金白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说,报告提出,今年中央财政支农投入8130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增长比例12%,这一增幅,比中央财政总支出的增幅高出近一倍。这也向农民传递出一个信息:强农惠农信号不会变、工作不放松、支持不减力。
去年我国实现了粮食生产、农民收入“六连增”之后,今年继续强化“三农”。“‘三农’向好,全局主动。”陈锡文说,农业农村工作不能就“农”说“农”,要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甚至要放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下考虑。去年来之不易的“六连增”,保障了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对我国经济较早开始回升、实现“保八”目标,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现在经济基础仍然不牢,进一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任务还非常繁重。”陈锡文分析,2010年要在更加复杂的条件下实现“保增长、调结构”,必须把“三农”工作做得更好,决不能出问题。因此报告强调,继续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只有稳粮保供给,防止粮食生产出现滑坡,才能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避免通货膨胀、物价过快上升的局面。
“打牢基础,农业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后劲。”陈锡文说,这几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这样的好局面,最根本的是政策好,是强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形势越好,越容易思想麻痹。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农业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改革
既要减少农民,又要保护好农民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深化农村改革。陈锡文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09年的工作时提到,去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这是继土地家庭承包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报告提出,今年要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启动国有林场改革,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
陈锡文认为,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关系到农民的切身权益,既要减少农民,又要保护好农民。一是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让农民依法自愿地选择,做好管理和服务,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市场能够健康发展。三是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关键词:“双轮驱动”
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温总理报告的一大亮点。”陈锡文说,“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城镇化,但即使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0%,还有相当多的农民生活在农村。因此,一方面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要“双轮驱动”、并行不悖,这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统筹城乡发展,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城乡双赢。陈锡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偏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忽视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没有为农民真正转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这种局面值得注意。
陈锡文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个重点,一是更多关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这意味着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资源要素有望逐渐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倾斜。二是要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这意味着农民工在“农转非”和就业、社保、子女就学等方面将更快实现他们的愿望。
转型注重内生力量
解读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挑战
社会需求结构明显变化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我国正处在历史选择的关键“节点”,今年两会就“转方式”达成共识,非常必要。
分析外部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十七大和“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们都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但由于外部市场较好,矛盾没有充分暴露。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短期出口带来严重冲击。从中长期看,13亿人口的经济体,增长绝不能倚重外部需求,必须步入“内生增长”轨道。另一方面,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的高能耗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创新驱动”势在必行。
分析国内环境,全社会需求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日用消费品为主转到耐用消费品为主、从对物的追求延伸到对人自身发展的追求、从对私人产品的需求,扩展到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这对发展方式转型提出新的挑战。
迟福林说,我们必须放弃传统的、以增加经济总量为目标的发展方式,走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关键词:产业革命
结构调整与市场主体培育结合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迟福林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40%,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方式能否成功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市政公用事业、旅游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可以直接吸纳劳动力,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现代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业,如信息、物流、节能环保等行业,可直接拉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迟福林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加大投入,争取在最短时间,在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无论是服务业的发展、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依靠市场力量。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与市场主体培育相结合。在行业垄断的状态下,很难形成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即使加大投入,效率也有明显局限。要推动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基本市场格局,让中小企业充分进入服务业、新兴产业,并提供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
关键词:区域协调
三个“重在”描绘系统思路
温总理的报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重在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重在扭转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迟福林说,三个“重在”有两方面的内涵:
一方面,国家对不同区域发展有不同的定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新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要发挥各地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适应发展方式转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国家对各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总体上看,这表明国家在区域发展上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路。
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
解读人: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蔡 昉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就业
“就业难”与“民工荒”叠加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以上,这一指标与去年报告的指标持平。
蔡昉分析,2009年,我国实际新增就业1102万人,超额完成了全年900万人的就业指标。去年国家实施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了就业。一方面,“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稳定住了大量岗位。另一方面,“一揽子投资计划”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其中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比重占到了17%,比常规投资结构多创造15%的就业岗位。
“从就业形势看,今年的就业压力结构性特征更明显。”蔡昉说,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631万人,为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就业的人数,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此外,“就业难”与“民工荒”叠加在一起,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因此,报告提出“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政策延长一年,还有针对性地提出,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
蔡昉说,在周期性失业矛盾缓解的同时,今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愈显突出。当前要加强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另外,还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从多方面化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社保
尽快覆盖城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再提高10%。蔡昉说,一系列政策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尽快让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
到去年底,我国新农合、农村低保、基本医疗保险等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去年启动的新农保,今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按照这样的推进速度,到2013年将有望实现全覆盖。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将实现“养老不犯愁”。
“社会保障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可持续性条件。”蔡昉认为,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可大幅促进居民消费,巩固和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效果。另外,还可以推进真正的城镇化。让农民进城,不仅仅是户籍的变更,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工享有市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
关键词:收入
“蛋糕”做大,还要分好
蔡昉说,政府不仅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这一章节,增加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内容,把收入和就业、社保问题结合起来看,它们是一个整体。
报告提出,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过程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蔡昉认为,在初次分配中也要讲效率和公平,再分配中更多关注公平,但同样也要讲效率。近年来,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都很快,但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收入差别仍然较大。报告抓住了当前百姓关注的焦点。收入分配的利益调整,既要出台相关符合经济规律的经济政策,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要微观调节,有效消除内部分配不公。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蔡昉表示,这方面政策的实施,会使得收入更趋于合理,既打消平均主义,又避免贫富差距过大,这些都是顺应民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