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北京3月10日电
在全国“两会”上,均衡教育资源的话题引发代表们普遍关注。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这些年最流行的口号之一,然而问题不在孩子,而在‘起跑线’本身有问题。这个问题让一些家长和孩子心里发涩。”代表们直言,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从而造成“择校热”高烧不退;二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针对“择校”——
用猛药,重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谈起“择校热”,刘希平代表说,3月1日,浙江省新的“义务教育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就近入学。公办学校不得跨学区、区域组织招生。“这个规定是我们处理择校问题必须遵循的法律规章。换句话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能招收择校生。”
范谊代表说:“我们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去,而好的学校是怎么产生的呢?说实话不是它自己产生的,而是我们把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几所学校,包括资金、师资、生源,这本身就不公平。解决‘择校热’,我开出的药方是,政府须‘冻结’对所谓名校的投入,转而把资金投入到那些条件差的学校,通过政策倾斜,让学校之间资源慢慢趋于平衡。”
一些代表还献策,可以实施“轮岗制”。让校长、师资在各校之间轮换办教育,或用“挂职锻炼”的办法,尽量让好校长、好教师在各校之间轮换,以起到“换血”的作用。
针对“择城”——
办特色,“农家乐”PK“大酒店”
除了“择校”外,近年来许多农村的孩子为了尽可能获得优质教育,纷纷涌入县城和中小城市,制造了一种新现象——“择城”。
方青代表建议,在政府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应该坦然面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而且应该鼓励和倡导学校之间开展正常的办学水平竞争,创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教育具有差异性,因为城乡学生之间有差异性,城乡家长之间有差异性,城乡教育资源之间有差异性,所以真正的农村教育应该立足农村本土,做精做实,就像‘农家乐菜馆’一样,凸显‘土’的原生态特色。”
方青代表说,在农村学校教育中,既要关注教育的前沿信息和教育内容的最新导向,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农村当地资源,让农村孩子延续父辈的勤劳和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自信地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