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经历这场暴雨,为什么有的道路行车流畅,有的却“大道变大河”?为什么有的地下停车场安然无恙,有的就“一片汪洋”?袁奇峰说,这种差别显现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不平衡。
对城市排水管网的投入到底怎么计算才能既科学经济,又能最大限度的确保城市安全。专家们给我们提供的思路并不是异想天开,事实上,自打城市诞生的那天起,排水问题就困扰着城市建设者,大家在这上面也想了不少办法,积累了很多经验,并且还在不断尝试用更新的科技手段来寻找最确切的答案。
在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尹稚院长告诉记者,这次华南地区强降雨造成城市内涝,一方面是这场暴雨确实比较罕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些城市在市政规划设计方面的缺陷。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但是它也反映出来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的市政设施的标准长期以来是比较低的。
据了解,在此次遭遇暴雨袭击的广州等地,排水管道的设计标准多为一至两年一遇,即便是新城区的排水管道也是按三年一遇的标准建设,这样的标准显然根本无法应付这次几十年一遇的强降雨。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我们这个标准定的是比较低的,但很多城市可能10年、20年地表径流标准定的,雨水系统的排水能力。那么你突然赶上50年或者甚至是百年一遇的这样一个瞬时暴雨,那肯定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不过尹稚院长认为,这个标准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因为提高太多的话,一方面会使投资增加非常大,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也会挤占大量的地下空间。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工程防护是一部分,但是你也不可能在工程防护上无限投资,说我任何一条排雨管道我都要做到百年一遇,那个不可想象的,你就等于说我一百年可能用上一回,剩下时间管子扔在那儿也是一个巨额浪费。
在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环境与市政研究所,研发中心主任某某某告诉我们,每个城市都希望用最少的投资来解决排水问题,而提高标准就意味着投资就要成倍地增加,在目前投资不足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对现有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和维护。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环境与市政所高工赵冬泉:就说是我们一方面要重视规划上去提高标准,尽可能提高标准,然后另外一方面我们在运营管理上,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它的运行水平,要在日常就能发现管网的薄弱点然后去做改造维护甚至是更新,然后这样的话就说是我们可以让整个管网的运行效果达到更好。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由于对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城市内涝发生率很低。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数字化手段去提高管网养护的效率,比如借助一些在线的监测和专业的模型分析,去制定科学的养护计划,使得地下管网始终在最佳状态运行。另外,赵冬泉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在做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时候,还停留在静态的推断上。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环境与市政所高工赵冬泉:而在美国和欧盟在相应的一些规定和手册里面,它是在大于一定区域之后要求要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去做,这样的话就会避免我们静态规划方法不能全面分析整个复杂网络这样一个弱点。
这样就防患于未然,实际上是我们预先用计算机去做一个很低成本的一个仿真,去告诉我这个方案到底行不行?如果我们一旦建成以后,几千万可能几个亿就投下去了。
在抗洪排水方面,法国巴黎走在世界前列,地下排水系统长达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下水道四壁整洁,管道通畅,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由于拥有通畅的排气系统和纯净的空气,甚至被当做旅游景点供游客参观。全巴黎约有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有编号的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人员。如此发达的排水系统使巴黎可以从容面对一般的大雨乃至暴雨。巴黎人将排水系统当做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公共安全和城市功能的重要保障。这不仅是一种公共意识的细致入微,毫厘谨慎,更是政府危机规避意识的具体体现。不少国家还在城市建设中采用透水砖铺装人行道、增加透水层、减少硬质铺装等措施。
在德国汉堡,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洪水期有很强的调度水量能力。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地下蓄水,既保证汛期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另外,德国的绿化率非常高,也减少了雨水径流。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它是软硬结合的,一方面它的硬防护标准略高于中国,另外一方面它最重要的是有一个非常完善的保险体系,他都有保险,很多人住在这些低洼地区,这些住在容易被淹没区的老百姓本身都有财产险,然后车辆险这个那个,所以它淹完也就完了,保险公司很迅速理赔他就重建家园就完了。
尹稚院长认为,这些年我们的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很多城市的建设速度非常快,几乎是每天都在变化,但是在一个个光鲜漂亮的城市下面,却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城市应对恶劣天气的设施严重不足。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这个问题带来一个反思,就中国现在逐渐走向富裕,按说每年投在城市建设上的投资量也在迅速的放大这个数字,那么能不能少做一点政绩工程,少做一点形象工程,使得我们城市基础设施能力确实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提升,这恐怕是值得重点反思的问题。
半小时观察:
实际上,天上大雨倾盆,地上积水成河的景象,不仅出现在五月的广州。我们看到,这几年每到雨季,不少城市都遭遇过这种尴尬。在国内的城市建设中,排水系统滞后已经成为一项公认的短板。和高楼大厦、立交桥高速路比起来,深埋地下的城市排水管网看不见、摸不着,给城市形象添不了多少分,但它却是一座城市离不开的一根生命线。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了它的作用。何况随着眼下各种极端天气增多,尤其大城市面临的灾害考验有逐步升级的趋势,城市建设者在防灾体系上的投入更不能打折扣,这既包括经济投入,也包括管理上的投入。百年不遇的大雨发生的概率可能只有百分之一,但如果我们的城市建设存在缺陷,它就会百分之百演变成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