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6月8日电(记者刘云伶、郑玮娜)近年高考期间,很多地方对考生的“关照”再度升级,纷纷出台一系列措施,为考生免除后顾之忧。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考的人性化安排固然令人感动,但投入过于庞大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则不但会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是对高考紧张气氛的过度渲染,使考生心理压力陡增。
高考的到来,使社会诸多环节都进入“战时状态”。太原市成立了高考应急指挥中心,成员单位包括政府15个部门。省里某机关还发出通知,要求今年高考期间,除特别紧急公务外,所有公车一律停用,以确保考生参加高考不受影响。海口市运管处要求高考期间,所有公交大巴车都必须参与“免费接送高考生”社会公益活动。高考期间,许多地方都规定汽车行驶不准鸣笛,夜晚建筑工地不准施工等等。在一些地方,很多大型社会活动因与高考“撞车”而延期或取消,公安、交通、医疗等部门也不得不动用大量精力,为高考“保驾护航”。
政府和社会各界给考生提供一定便利和人性化服务,无可厚非,但凡事要有度。在高考上消耗过多的社会成本,就是一笔不小的浪费。特别是有些行政措施到了“扰民”的地步,就有些过分了。
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过度关照,会增加考生的压力。在政府的明令要求下,整个城市各个环节如临大敌,来自各方面异于平常的种种举动,将高考的紧张气氛渲染得无以复加,会使考生本就紧绷的心弦和敏感的神经越发脆弱。
对高考的过度关照,会在无形中强化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增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高考政绩观”。事实上,正因不少地方政府过于重视高考,将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或主要指标,很多学校热衷于高考成绩排队,使一些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价值观严重扭曲。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如今的高考已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千军万马过立交桥”,高考应该成为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各级政府对高考的安排要适可而止,还考试以常态,还考生以平常心,不能一面不断提倡素质教育,一面在高考时以过分的安排给高考加压。高考并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不能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不能让高考成为全社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