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市场上的“植物奶油”是否存在危害,现在看来已有了官方声音。然而,这颇具权威的话语,非但没给坊间的胡乱猜疑及由此引发的不安心结,送来一份“定心丸”,反倒透着一股稳定情绪甚至粉饰太平变的意思,其间一句“婴幼儿食品早已禁用”,更是让人们恨不得敲落牙齿叼起奶嘴,立马回归婴幼儿行列。
倒不是说,植物奶油禁止加入婴幼儿食品原料,对成人存有不公,毕竟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但问题是一面批驳早前媒体宣称“堪比杀虫剂滴滴涕”是危言耸听,一面强调我国居民摄量入远低于欧美国家的水平,一面表示“目前正在进行反式脂肪酸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又为何自相矛盾地申明早已是“禁用品”呢?可以说,“禁用”本身就和范围大小无关,已然是风险和危害的有力证据。
从这暧昧的“一放一禁”语境里,似乎飘散出对“三聚氰胺”、“性激素”等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后怕,其间更反照出怕出事、怕担责,业已成为我们监管部门纠结于心头的一块“铅石”。
纵观目下社会食品卫生领域的公共事件,政府相关的监管犹如一把双刃剑,查处问题产品的同时,亦使得该产业颇为“受伤”,比如多宝鱼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与此同时,食品卫生是民生工程,更是舆论和老百姓关注对象。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监管也就患得患失起来,出了事既要及时“诏告天下”又要想着如何才能不给相关产业甚至经济大局带来负面影响。或许正是基于此,才会搞出进行时态的“风险监测评估”和过去式的“早已禁用”相并存的笑话来。
可以说,正是我们监管上行与思的某种断裂,让“植物奶油”唱出了如此暧昧的“双重奏”,也正是一种力求太平的异化维稳观,令我们的监管每每陷入公信尽失的尴尬。从一定意义上讲,比“植物奶油”风险危害更大的或许莫过于此吧。
笔者以为,实在没有必要将精力放在争辩论证“植物奶油”风险和危害上,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植物奶油”这样曾经的“好东西”成为现在危机健康的“罪魁”,关键是我们的监管部门,是否能真正的与时俱进,建立与种种“新发现”相同步的预警机制,做到工作“提前亮”。当然,这一切都树立在把守好民众嘴巴“准入关”的角色基础上,并且坚定不移、不患得患失。(杨海东)